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中国的天文学

请问中国的天文学有什麽进展?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3 12:08:07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依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审,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编辑出版的《天文学进展》(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天文学进展》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天文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学术刊物(季刊)。 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 反映其最新进展。主要发表对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进展的述评, 也适当发表少量的研究简讯、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导. 适宜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大专院校学生阅读.。

《天文学进展》1992年起被确定为国内天文学类的核心期刊, 并被国内外四种文摘性刊物和数据库所收摘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4 18:02:42
起初,为何中国人开始研究天文学?随着不同年代,中国天文学有甚麽发展?而在哪个年代是天文学发展得最兴盛的呢?很多人认为外国天文学在近代发展比中国迅速,是甚麽原因?而你又觉得中国近代天文学是否发达呢?如果是,那麽究竟发达在哪几方面?对社会有甚麽贡献?你又可否展望一下将来的发展?

  中国古代,最早发展的自然科学包括了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农学,四门科学又互相连繫。天文曆法使农业有序,制订曆法使数学发展,而人体血气运行、呼吸、脉膊与天体运行有关之概念使医学与天文学扯上了关係。

  从考古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天文学已经应用至日常生活,由出土的器皿装饰及房基墓葬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经以日出日没等来确定方向。

  在一九六零年山东莒县及一九七三年山东诸城出土的四千五百年前陶尊都有一个字符,后人释为「旦」。这也算是最早观日出的证据。

  据《尚书.尧典》记载,唐尧时代,羲仲以鸟星定春分、羲叔以大火验夏至、和仲以虚宿求秋分、和叔以昴宿证冬至。虽然史书记载乃口述留言,但考古表明《尧典》记载具可信性,且年代久远至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

  《尧典》又说,一年366天,分四季,以闰月协调月份及四季,这就是我国曆法「阴阳曆」的基本内容。《尧典》也说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裡说明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季节。

  至夏代(公元前2140-前1710),曆法是《夏小正》一书,以物候及天象溷合使用,有学者认为那时候可能是一年十个月的太阳曆,每个月有三十五日左右,也有些学者认为一年有十二个月份。

  商代,(公元前1710-前1067),开始了阴阳曆,以朔望周期为月,回归年为年,一年十二个朔望月却不等于一年则以置闰来解决。一块武乙时期的牛胛骨刻上了六十组干支,学者认为是当时的日曆。当时还盛行星占,不论日月食、行星、彗星、超新星等也用作星占,很多出土的甲骨也有日月食及新星纪事。其中最古老的彗星记录是在公元前1057-前1056间的商末,周武王伐纣,《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时,天文非常普及,在诗经中可见一斑,除外,还确认了日食发生于朔日。《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还举例四则说明之,其中三则是记录在《诗经》的「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2),诸侯争霸之际,天文学家各为其主,天文观测也盛行,观测对象繁多,包括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陨石等,而四象二十八宿与恆星位置也确立。天文学家大体上分两类,天文家重星占,曆算家重制曆。星占者祇重现象,而曆算者在数学的相辅下也趋精确,大约于公元前589年,出现了「古四分曆」,年长365.25日,十九个回归年置七个闰月,结果使阴曆阳曆相协调。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纪年不同,交流不便,于是以恆星周期大约为十二年的木星定出「岁星纪年法」。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天运》与《楚辞.天问》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天地如何形成呢?于是,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就为回应第一个问题而诞生。

  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子《道德经》与屈原《天问》都有论述,而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140)的《淮南子》再将之确立。《淮南子》一书除了把上古天文学知识汇集外,它更把天文学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部门,专立一章。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也见于《淮南子》。

  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就记录了三十七次日食,其中三十二次可信。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的第一次记录。

  秦统一中国,统一曆法「颛顼(粤音专郁)曆」,汉承之。及汉武帝元封七年,邓平、落下闳编「太初曆」,它算是第一部完整文字记载的曆法。太初曆有了明显的进步: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阴阳曆更为协调,这方法也沿用至今;行星的会合周期算得更准确,例如水星为115.87天,比现在的115.88天祇相差0.01天;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一食年为346.66天,而现在的观测值346.62天,前者祇比后者大0.04天。

  司马迁的《史记.曆书》及《史记.天官书》分别是西汉的天文巨着,前者论述了我国天文学的起源、发展及制曆;后者则总成了汉以前的天文学成就、建立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具体描述恆星间的相对位置、行星视运动、日月交食、恆星亮度及颜色、彗星流星、极光黄道光等等。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天文仪器也有所进步,除了原有的圭表,如浑天仪及浑天象更为出色。

  我国历代帝王都重天文星占及制曆,也有天文机关专掌天文,星占代表天子了解天意,制曆代表政权;曆法实际是日曆、天文理论、天体位置、日月交食、晷漏等之大成。

  东汉末(公元206)刘洪创制「乾象曆」,一年为365.2462天,朔望与日月食之计算也有进步。张衡除了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外,他也主张浑天说。源出于战国的宣夜说也再次被提出。

  两汉在观测方面也使世人惊讶,例如《汉书.五行志》:「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就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十八年五月十日的一次黑子观测,也是被公认为最早的一次黑子观测。《五行志》也有新星的记录:「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河南长沙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关于行星的《五星占》八千字及二十九幅彗星图。

  由三国至五代(公元220-960),我国天文学进入繁盛期,到宋达到鼎盛期,不论是天文观测或是天文仪器,成就超卓。

  三国时,魏国杨伟创「景初曆」(公元237),发现黄白交点移动;交食不一定在交点,祇要在食限之内也可以发生;准确推算日月食的食分与初亏方位角的方法。吴国的陈卓把战国至秦汉的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所命名的星官总成为一体系。这体系沿用了一千多年至明末。葛衡在浑象的基础上发明了浑天象,是今日天象仪的鼻祖。

  后秦时代,姜岌以月食定太阳位置;他也确认太阳在日出或日没时呈暗红色是由于地面游气作用所致,天顶游气少,所以中午日光呈白。

  北凉赵匪欠(公元412)以600年置221闰,使回归年更准确。

  何承天以调日法算出更精确的朔望月数值。

  东晋虞喜发现岁差,南朝祖冲之把它引进曆法,区别恆星年及回归年,又测定一个交点月为27.21223天,与今测值相差十万分之一;他也求得圆周率。

  祖冲之之子祖日恒发现以往的北极星「纽星」已去极一度馀,从而证明北天极恆动。

  北齐(公元550-577)张子信从事天文观测三十多年,发现太阳与行星运动不均匀;合朔时月在黄道南或北都影响日食是否发生。

  隋代(公元581-618)刘焯创「皇极曆」(公元604),又建议以大地测量来否定「日影千里差一寸」,可是隋炀帝穷奢极侈,把他的建议全打下冷宫。

  唐代(公元618-907)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使天文学得到良好条件。李淳风製浑天黄道仪,使浑天仪发展到极度複杂;建基于「皇极曆」,制「麟德曆」。

  开元年间,一行与梁令瓒建基于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研製了黄道游仪,又改进了张衡的水运浑象,既可演示天象,又可按时自动,可以说是最早的自鸣钟。

  一行又命人作大地测量,到十一个不同地点测量北极地平高度及分至日的圭表日影,最后既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也发现南北差距与日影不成比例。

  柳宗元以《天对》揭示宇宙无限。

  一行开始《大衍曆》,后人继之,最后也成为后世曆法之典范。

  经历五代十国,宋一统天下,自然科学再次发展,并达到鼎盛,除了天文学,火药、指南车和印刷术就在宋代出现。

  天文观测方面,以1006及1054年最为着名。景德三年(1006年)4月2日,「见大星,星黄,出库楼东,骑官西」,它就是豺狼座超新星爆发,现在是一个射电源。1054年,「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就是蟹状星云的爆发现场。

  由1010至1106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恆星测量,其中元丰年间的一次测量由製成星图,刻在碑上,成为着名的苏州石刻星图。苏颂所着的《新仪象法要》除了记录元丰年间的观星结果外,也以星图形式保存。它也是水运仪象台的说明书,论述了150多种机械零件,有60多幅插图。苏颂与韩公廉完成水浑仪象台后,又製浑天象,人可进入观看,外球依天上恆星位置鑽小孔,人在其中见点点亮光,尤如观看天上星晨,算是现代天文馆天象仪的先驱。

  沉括製浑仪去白道环而算之,化繁为简,又以北极星校正极轴;改进漏壶。

  宋历三百多年,所行曆法多至十八种,其中北宋姚舜辅的《纪元曆》(1107)以金星定太阳位置;南宋杨忠辅的《统天曆》(1199)确定回归年为365.2425天,与公曆的平均曆年一样,可是比公曆颁行(1582)早383年。

  在天体运行及形成方面,以张载和朱熹较为突出。

  1276年,元军南下临安,随即以王恂及郭守敬主持製造仪器、测量、制曆等工作。由1276至1280年间,成绩再创高峰。

  仪器方面有简仪、仰仪、高表、景符、正方桉、玲珑仪等。简仪的设计和製造领先了三百多年,直至1598第谷发明的仪器才可与之相比。仰仪以针孔照相原理,把太阳投影在球面,直接读出其坐标;高表是以传统的八尺表加至四丈,减少误差;景符是高表的辅助工具,提高观测精度;正方桉可测量南北向及北极星地平高度;玲珑仪与苏颂、韩公廉的浑天象相约。1281年后,郭守敬也製造了不少新仪器。

  大地测量方面,南至南海,北及北海,测量了夏至日的昼夜及日影长度。

  对一系列的天文数据进行了实测。同时也编行了「授时曆」(1280),并沿用至明代灭亡(1644)。

  自明初至万曆年间,天文学进展祇有:翻译阿拉伯天文书籍;郑和以「牵星术」定位定向,发展了航海天文;对奇异天象之观测。基本上很少发明,算是低潮期。

  明末,来华耶稣会教士大多懂天文。

  清代,经历一段中西天文融合期之后,至1900年,八国联军进行洗劫,将全部清钦天监的天文器材劫走。虽然先后归还,但清钦天监基本上已步入窀穸。

  从民国至共和国成立初期,天文机关逐步恢复,可是还是困难重重,尤其八年抗日期间,天文观测站遭破坏。

  直至近年,中国天文水平已逐步追上世界水平,例如射电天文、天体物理理论、空间天文学、人卫技术...等等。

  中国科学发展史中,天文学算是比较发展良好,基础稳固的一门科学,可是经历明清的没落,中国自然落后于外国。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不乏对天文有兴趣人士也,就以我会特派员为例,老中青也有,最年青的是小学生。虽然我国业馀天文学家或者业馀天文学者质素参差,但个别水准甚高(本会特派员中也有天体理论学者),足以与国外(例如日本及美国)的相提并论。可是,目前资讯及通讯方面,内地仍然逊于国外,这使科学走得较慢,往往落后于国外。然而,近年内地已着重于走科学之路,台湾则一向偏重技术,相信随着日后的科技发展,如果再加上两地融和,定必使人刮目。事实上,内地、台湾对业馀科学界提供某程度上的援助,也间接推动科学、推动天文。内地职业天文学家或天文学者在国家培育下,研製新天文工具、进行观测、成绩也不俗,相信能承先启后,成为另一次天文兴盛期的源头。

  因为我国地大人多,业馀学者遍及辽疆(我会特派员也有来自新疆、黑龙江等),有利观测,尤其在发现彗星方面,佔有广阔的「线眼」。虽然目前的资讯及通讯落后于国外,但在近年的改革下已日趋完备。现时,国家的天文单位在国际上负上一定的重任,例如紫金山天文台(射电、天体力学、人卫运动、恆星物理、空间天文)、北京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恆星演化、射电、双星、变星)、上海天文台(天体测量)、云南天文台(太阳)及陝西天文台(星表、时间、原子时修订、地球动力学)。同时,预计将来空间天文方面的发展有助不同的科学研究及实验(例如医学研究)。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