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天文学发展史

请说说天文学的发展史?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6 03:44:27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19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到了19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研究对象和领域〗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球也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最初,古人观察太阳、月球和天空中的星星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并记录天象。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

行星层次 :

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是目前能够直接观测的唯一的行星系。但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

恒星层次 :

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亿万个恒星,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很普通的一颗。

星系层次 :

人类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处于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的一隅。而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除了银河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河外星系。星系又进一步组成了更大的天体系统,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整个宇宙 :

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团还高一级的总星系。按照现在的理解,总星系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半径超过了100亿光年。

在天文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是最难令人信服的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的研究。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的就是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根据现在不断完善的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发中诞生的。然后宇宙不断地膨胀,温度不断地降低,产生各种基本粒子。随着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开始塌缩,逐级成团。在宇宙年龄约10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7 19:10:45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这使他认识到白光乃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白光经过三棱镜,就会像彩虹那样呈现为一种“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序。这称为“光谱”,英语为spectrum,它源自一个拉丁词,原意是“幻象”或“幽灵”。

  伽利略的望远镜以光线的折射为基础,称为“折射望远镜”。利用光线的反射现象制成的,则称为“反射望远镜”。人们发现,通过折射望远镜观测天体时,星像周围会出现一种彩色的环,它使观测目标变得模糊了。这种现象叫做色差,伽利略不明白它的起因,当时也无法消除它。

  玻璃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能力,这叫做色散。红光的折射最少,所以它通过凸透镜后,聚焦在离透镜较远的地方;橙、黄、绿、蓝、靛、紫光则依次聚焦在离透镜越来越近的地方。如果望远镜做得使红光的聚焦最好,那么在红光的焦点处,其他颜色的光已经越过了各自的焦点,物像周围就出现一道稍带蓝色的环边;如果望远镜对紫光聚焦良好,那么在到达紫光的焦点时,其余颜色的光尚未到达各自的焦点,于是物像四周形成一个稍带橙色的环。无论你怎样调焦,都不能完全甩掉这种色环。

  然而,色差并非不可战胜。设想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来制造透镜:先用一块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再用一块凹透镜使光线微微发散。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后聚集到焦点。当然,由于凹透镜的作用,这时的光线将不如仅仅通过头一块凸透镜时会聚得那么厉害。

  现在假定,用以制造凹透镜的这种玻璃的色散本领比制造凸透镜的那种玻璃大,也就是它能使红光与紫光分得更开。于是,这块凹透镜发散光线的能力虽然不足以抵消光线穿过凸透镜后的会聚,但是由于其色散大,却可以抵消凸透镜造成的各种颜色的分离。换言之,用两种不同玻璃制成的复合透镜有可能消除色差。

  首先想到这点的是18世纪的英国律师兼数学家切斯特.穆尔.霍尔。他发现火石玻璃的色散显著地超过冕牌玻璃,便用冕牌玻璃做凸透镜,用火石玻璃做凹透镜,并且将两块透镜设计得正好能够拼在一起。这种复合透镜就像一个凸透镜那样,能够使光线聚焦,同时它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色差。

  霍尔担心别人捷足先登。为了保守秘密,1733年他作出了这样的精心安排:让一家光学厂商磨制他的凸透镜,同时让另外一家厂商磨制他的凹透镜。他以为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知道他的意图了。

  不料,这两家厂商都很忙。他们不谋而合地将霍尔的任务转包给了第三方——乔治.巴斯。巴斯注意到这两块透镜的主人都是霍尔,而且它们恰能紧紧地密合在一起。很自然地,两块透镜磨好后,巴斯就将它们拼合起来仔细观看一番。他惊奇地发现:彩环消失了!

  霍尔的秘密传开了。光学仪器商约翰.多朗德闻讯后,对此作了透彻的研究,并且奠定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1757年,他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造出了自己的消色差透镜。他干得很出色,并且获得了制造消色差透镜的专利。不过,在他的报告里全未提及20年前霍尔已经做过几乎相同的工作。1758年,多朗德向皇家学会宣布了他的成果,3年后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并被任命为英王乔治三世的眼镜制造师。

  1761年,约翰.多朗德在伦敦去世。4年以后,他的儿子彼得.多朗德又发明了一种性能更好的消色差透镜。它由3块透镜组合而成:一块凹透镜夹在两块凸透镜之间。首先用消色差透镜制造折射望远镜的也是这父子俩,另外还有老多朗德的女婿杰西.拉姆斯登。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6 09:19:48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学常被称中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翻开现代的天文学教本,除了讨论超新星遗骸「蟹状星云」时,偶而会提及北宋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外,几乎很难找到讨论古中国天文学成就和发现的篇幅。

中国古天文学的宿命
  古中国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的天文发现,领先西方文明达数百年之久。回顾过去的历史,除了让我们再次沉浸在过去荣光的余晖外,也让我们在进入历史的叙述前,试着回答"中国古天文学"到底出了什么差错?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答案也没有定论。笔者从过去读过的数据和文章中,试着列举一些可能的原因,以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话题材。
  以下为「中国古天文学」为什么没有在当代天文学的发展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可能原因:

.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阂,导致中国天文发现并未实时传到西方,对西方天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并无影响。

.改朝换代时,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方式,烧毁前朝的典籍,杀戮前朝的精英份子(包括天文官)。使得经验和知识常无法累积,需得从头开始,并使天文学的进展停滞不前,逐渐为西方文化赶上和超越。

.笃信天人感应,相信天象和人世间的事物相互呼应,使得天文学、星占和术数紧密结合,而具有浓厚的非科学色彩。皇室为了保卫政权,将天文异象的解读 (或天文知识)视为机密,限制世袭的天文官才能学习天文知识,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和生根。世袭的天文官未必对天文学有兴趣,对所观测的天象。常只记录天象但并没有系统性的了解,空累积了大量数据,而没较完整的天文知识。过度相信星占导致政治目的高于忠实的天文记载,常因政治的需要,而伪造和篡改天文记录。

特列举两例以为左证:
五星联珠:
  五星联珠在古书中称为「五星聚舍」,它是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地球,在夜空上几乎连成一直线的天象。「星占学」将此种天象解读为「明君出现」和将「改朝换代」的预兆。现代的天文软件,可以很精确地往回推算过去「五星联珠」出现的年月日。据黄一农教授的推算,汉代以后史籍记载的「五星聚舍」,有十多次可能观测条件不佳,不可能实际观测到。而有十多次应观测到的「五星聚舍」天象,却未见史籍记载。史书记载发生在汉高祖元年的一次「五星聚舍」,据推算实际发生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可能是为了强调刘邦得天下的必然性和正当性,篡改了天象记载。另外,在汉朝吕后和唐朝韦后当政时,也应出现过「五星联珠」,但可能后世对这两位女主的评价不高,和「五星联珠」天象的诠释抵触,所以史书略而不提。

荧惑守心:
  在中国古天文学上,「荧惑」即是火星别称。在星占学上,「荧惑」为勃乱的象征,所以火星常和残贼、疾、丧、饥、兵等恶象有关。《史记.天官书》中云:「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这也显示古人相信「荧惑」和君主的天命关系非常密切。

  心宿为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属东宫苍龙,共三星。依星占家的说法,中央大星代表天王(即皇帝),又名大火,前后星则分指太子及庶子。「荧惑守心」的天象,指的是荧惑在心宿发生由顺行(自西向东)转为逆行(自东向西)或由逆行转为顺行,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时期的现象。火星的逆行自秦历以后始为天文家所知,并被解释为凶兆。黄一农教授检索「二十五史全文数据库」,找到正史中有关「荧惑守心」的记事共有二十三则,但却有十七次未曾发生过。而又据计算机推算,从公元前三世至四元十七世记之间,每隔50年就会发生「荧惑守心」的天象,共计发生三十八次,但绝大多数的「荧惑守心」的天象,正史未曾记载。从这些观察可以左证,史籍中天象记载的可靠性,有时必需细加考证。

  在有些特例中,伪造的天象竟然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汉成帝绥和年间。这个假天象造成当时权倾一时的丞相翟方进,为塞「荧惑守心」灾异而自杀。事件后,政争的胜利者王莽独掌大权,挟孺子婴而号令天下,渐露代汉的野心,后来更灭东汉而立新朝。当然东汉之亡,未必和「荧惑守心」的伪天象有关,但在回顾这则公案的过程中,我们对古人的星占观会有较深刻的体会。

据《汉书》的记载:「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自杀,三月丙戌,宫车晏驾。」

  这段表面看来没有什么不寻常叙述,其实背后隐藏一起血淋淋的政争。因为据黄一农教授的推算,「荧惑」在绥和二年的2月1日左右留角宿后,转为逆行,至4月22日留轸宿后,又转成顺行。所以绥和二年春,并不曾发生「荧惑守心」的天象。可能是有人 (王莽?) 买通了当时的天文官,捏造了这个子虚乌无「荧惑守心」的天象,呈报到汉成帝面前。以当时星占学说的诠释,「荧惑守心」的当灾者应该是皇帝,代表皇帝将受天谴而死亡。但在汉代的宰相,除了辅佐皇帝之外,还要肩负「理阴阳,顺四时」的特殊使命。当灾异发生时,则是丞相未克尽辅弼之责,修德不敏,以致人民怨怼上达天庭。为了保命,汉成帝只有移罪给当时的丞相翟方进。汉成帝下了一份严厉而冗长的诏书,文中看似他和丞相,必须共同承担历年来所有灾异的责任。不过却自认为自己的罪过已改,将所有的过错全推卸给丞相翟方进。在此情形下,翟方进只有服毒自尽以塞天谴。不过更讽刺的是翟方进之自杀,表面上并没有达到转移灾异的目的。次月,正当壮年的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在天人感应和星占的枷锁下,后来又加上科举制度的夹击,中国古天文学的宿命,其实也就不难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
1.历法的编篹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参见中央气象局之天文百问(历法篇)
在中国古代社会,颁历法为皇权的象征之一,故改朝 换代,也往往要改年号、改历法。自秦汉以降,约有 一百多种历法。
古人相信天象为国家命运、气势的指针,故重视太阳、月亮的运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 、土)的出没,各节气长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及各种天文异象的记录、判读与解析,是以中国古历法为天文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认为国家兴衰与皇权持有人的运势,皆可由天文异象中预测、解读出来,故天文知识常被视为「国家机密」,严加保密,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化与发展。
2.以代数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与西方的几何方法不同。
3.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为宇宙(或称天地)的启源,又认为天地都在一层球壳上运行。
4.以自己意识形态观念给星空分区和恒星命名如:
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 岁星(木星),镇星(土星)。
注:土星绕日的周期为29年,故称为年镇一宿的镇星略为牵强。
5.我国古采用365高漫P天分划,西方通用360骨P天 制。
6.我国古天文仪均以赤道坐标系统标定恒星位置,西 方采黄道系统。
7.我国古代全天恒星总数以陈卓的283官1464星为准,分属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天区。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为定数。
8.古历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
9.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
10.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实际,勤于观测详细记录,对异常天象的出现尤其重视。中国的古代天象记录是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最有系统的。

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1.远古时期(-404 BC):
a.尚书尧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定季节的 描述。
b.大载礼记夏小正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按月记载中星、斗柄指向、气候的变化。夏小正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
c.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并有日、月蚀 ,新星 、恒星(甲骨文有「鸟星」、「大岁」等名字)的记录。
d.哈雷慧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鲁 文公十四年(613 BC)。由秦始皇七年(214 BC)到公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一次不漏,惜并无人发现它是同一颗彗星。

2.
战国时期举凡历法、天象记录、天文仪器制造、宇宙理论皆已相当完备。
a.阴阳合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朔望月)之间的周期为十九年(加七个闰月)。
b.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c.研究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有日、月蚀,新星爆炸的观测记录。

3.秦汉时期(246 BC - 219 AD):
a.汉太初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
b. 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已记载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里。
c.已制造了测角仪器—浑仪(落下闳)。
d.汉张衡—浑天说(见于浑天仪图注)。
e.已有太阳黑子,极光的记录。
f.最早的天文著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汉周髀算经。

4. 魏晋南北朝(220 - 477 AD):
a.虞喜发现岁差。
b.祖冲之将岁差的影响引进大明历中。
c.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导至二十四节气的 安排由均匀发展到不均匀。
d.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陈卓的星图为基础。

5.唐代(618 - 904 AD):
张遂(一行和尚)制造天文观测仪器,发动全国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重测二十八宿及其它许多恒星的位置,据之以编制大衍历。此次工作可视为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一次全面检阅,并留下载于新、旧唐书里的大衍历议 与大衍历术等两份重要天文学数据。

6.宋代(960 - 1279 AD):
a.多次制造大型仪器—浑仪、浑象、水运仪象(浑仪、浑象、定时器之总成)。
b.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超新星的记录。
c.苏州石刻天文图—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图之一。
注:浑仪—天文观测仪器。浑象(浑天仪)—天象仿真仪器。

7.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简化复杂的观测浑器而制成简仪,另设计建造仰仪、玲珑仪、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观测仪器。进行第二次 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检校。于实测的基础上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古历 的最高成就。
8.明清两代(1368 - 1911 AD):
整理旧说,制作新式天文仪器,翻译介绍近代天文知识。

9.民国以后(1911 - ):
台湾: 近期的主要活动有:国家天文台(二米口 径)寻址阶段(鹿林前山?),参与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数组计划,成立连续观测太阳震波的日震观测网(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陆:于小行星、彗星的发现观测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口径2.16公尺之光学望 远镜启用。

中国之星座
  为了便于办认星星,进行天象的观测、记录与研究,中国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并以人世间的事物或职位的名称,来加以命名。这种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与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每一星官中的星数不等,少至一个,多则可达数十颗之多。

  三国时代吴国人陈卓,为我国古星象图的集大成与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与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图为底本,将星空分成283官,共有1465颗星。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官。

  星官的命名极富天人合一的色彩,举凡出将入相、市井、酒铺、九州岛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员、皆可成星官之名。

二十八宿:天上的宾馆,也就是太阳、月亮的宿舍。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黄道带一周,是我国古代对在赤道和黄道一带恒星的分群系统。 这二十八个星官,在漫无边际的空间中,就好像太阳、月亮的宿舍。二十八宿的距星大 多数是暗星,一等星只有一颗,而四等星以下达八颗 之多,「鬼宿一」为肉眼难辨的六等星(这是否与中 国人传统之「光厅暗房」相合?)。

二十八宿又分成四个大星区,用动物来命名叫做四象,就是: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3 22:05:13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直径为100米,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0米。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二十世纪中,偏振观测、干涉测量、斑点干涉、CCD探测器以及多光纤等技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天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后端探测设备的发展和改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5 16:21:36
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特别的分支,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

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门科学,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天文学的萌生和发展一是源于先民渔猎和农耕社会关于判断方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等等的需要,二是源于先人关于星象与人事神秘关系的占星术。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主体的天学体系。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历志》《律历志》及《天文志》记载这些资料,它们对现代天文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现代天文学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事物的追根究底态度使他们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种认识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受。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天文学与星占学是不分的,像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开普勒等,也是大星占家。占星需要观测、推算天体的位置,这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哥白尼建立日心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开始,天文学跨入近代,天文科学开始与占星术分道扬镳。赫歇耳把观测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恒星,分光技术使人类可以了解遥远天体的组成,今天,天文学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我们可以直探百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可以飞近太阳系行星拍照的水平。

因为天文学史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一门特殊的史学。天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二十四史相关志中就有大量天文学发展史的描述,西方到18世纪,已有题为《天文学史》的著作问世。而现代,天文学史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分学科、地域、断代等多种研究途径。了解天文学史,对我们认识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指导前沿研究、利用古代资料和历史信息、丰富史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直径为100米,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0米。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二十世纪中,偏振观测、干涉测量、斑点干涉、CCD探测器以及多光纤等技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天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后端探测设备的发展和改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