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中国古代天文

请问哪里有中国古代天文详细介绍?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7 08:52:14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主题:天文学史(6) > 中国(14) > 古代(31)中图分类号:天文学一般附注:寻找古籍:请访问古籍分站 寻找家谱:请访问家谱分站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历法、天象记事、天体测量、各种天文仪器的发明和应用,以及...
http://copies.sinoshu.com/copy801275/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中国最大的天文科普网站 - 星友空间站 -...
而在我国古籍中已经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世界独有的天文记录,但是在20世纪以前,对...对于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进行,他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许多介绍中外天文学的...
www.skylook.org/info/info/info_2224.html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8 13:59:21
1.中国古代天文方面取得的哪些突出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量出现.如:"古历五星之推,无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
行."(《汉书 天文志》)春秋时期,沿黄,赤道带将临
近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
齐备.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
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
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
注》)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
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
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
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
时,所以为众验."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
叫做"视":"视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淮南
子 齐俗》)在战国和汉代著作中常见八方风名,而由
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和四个卦名组成的二十四个方
向在汉代已经出现,《乙巳占》中的占风图,亦列有二
十四个风向.对于风速的观测,认为风力大,"其来
远",风力小,"其发近",并根据树木受风的影响而带
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把风力分为八级:动叶,鸣条,
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和飞沙石,拔下树
及根.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
《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观测
冬至或夏至天气的湿度情况.并用阴阳二气的理论
对其进行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
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
子 天文训》)此即所谓"悬炭识雨".
上述天文气象方面的成就被吸收人中医学中,
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基础和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的
天人相应论框架中,五星变动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
的因素之一.五星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系
统.五星变动,各从其化,通过对四时气候的影响而
对人体发生作用.天人相应论还根据二十八宿观测
太阳行度,并以此来记数人体卫气运行周分与太阳
行度的相应规律:"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
二十八星……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
二舍 …旧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
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灵枢 卫气
行》)
在宇宙生成论上,"《黄帝内经))选择了宣夜说作
为自己的宇宙理论",[2s〕在《素问 天元纪大论》和《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都有着与此相似的,精彩的论述.
宣夜说中的气是日月众星存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被天人相应论所接受,将万物与自然统一
于气,为阐明天人相应论的内在机理确立了大前提.
天人相应论中气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
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采用
了((尚书 洪范》的五行思想,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将
其分为五类,即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分属于五
行系统.对于五气性质的阐述与《尚书大传》也基本
相同.

1.2历法的成就
我国历法最早可能始于夏商,《夏小正》中即有
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周代的历法在商代的基
础上又有发展.当时已经发明了用圭表测影的方
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
西汉末年刘散在采用太初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三统历,收在《汉书 律历志》中,流传至今."太初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
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历还第一次提出了135个朔
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
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 "[3]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
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
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
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
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
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
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
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
《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
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
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
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
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
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
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
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
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
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
区的地理特色.
《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
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
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
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
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
实际的.
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
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
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
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
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
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
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
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
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
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
《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
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
《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
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
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
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
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
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
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
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
《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
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
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
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
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
活动等).
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
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
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
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
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
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
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
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
《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
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
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
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夏小正》和《吕氏春秋》的这
种思想和认识方法也为古代医家所采用.他们将动
植物的生息规律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参照.在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中就有五畜,五谷,五
虫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人五行系统中,与季节气候变
化,人体脏腑功能,情志活动等相参互应,成为天人
相应论的内容之一.这一宇宙框架与《吕氏春秋》的
宇宙模式极其相似,只是《内经》的偏重于人体,而
《吕氏春秋》的偏重于人事罢了.[41
上述是秦汉以前中国自然科学中有关天文气
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天人
相应论的有关内容,更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据,才使其
至今仍保持着真理性.可以说中医学天人相应论是
生产实践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共同产物,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之精华所在,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
义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充分说明了其科学性.

2.当今世界在天文方面取得了哪些最新成果?
发现宇宙有96%的是黑暗物质,建立平行宇宙的学说,猜测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假说宇宙是有"生命的"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8 13:58:50
网址:http://www.campuslife.cn/forum/thread-520-1-1.html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下面我们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
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


这是一个天文学知识开始萌芽和初步积累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这些都给后世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一、观象授时时期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谢等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以期顺乎自然,求得自身的发展,便成为先民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中也就逐渐萌发出天文学知识的嫩芽。

太阳对人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阳的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阳出入为周期的“日”,应是他们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

自然,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明显的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数,人们逐渐发现月亮圆缺的周期约为30日,这便进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月”的产生。

对于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年”的认识,要较“日”、“月”困难得多,但这是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的一种周期,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由物候——草木枯荣、动物迁徙、出入等的观察入手,大约是探索一年长度的最早方法,随后才是对某些星象的观测。后者所得结果要较前者来得准确。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1)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否则人们就无从确定某星辰南中天的问题。这时的圭表还仅用于厘定方位,尚未用于测定日影的长度。观测星辰南中天来确定季节,可以减少地平线上的折射和光渗等的影响,其精度自然要比观测星辰出没来得高。此外,从“日中”和“宵中”(指昼夜平分)、“日永”和“日短”(分别指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等说法,可知其时已应用了某种测量时间的器具(这一点由下述《夏小正》的有关记载亦可证)。这些都说明,此时已进入观象授时相当发达的时代。其标志是:所观测的恒星已由一颗增加到多颗,由观测恒星东升改为南中天,并已使用了某些器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尧典》还记述了这时人们已经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这里以一年为366日,当是人们对恒星周年运动周期的测算得到的结果。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存在整数倍的关系,该初始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调整,这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

在《夏小正》一书中,则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它集物候历、观象授时法和初始历法于一身,相传它是夏代行用的历日制度。就观象授时法而言,它是以观测黄昏时分若干恒星(鞠、参、昴、南门、大火、织女、银河等)的见、伏或南中天的时日,以及北斗斗柄的指向,作为一年中某一个月份起始的标准的。有人认为,《夏小正》乃是一种分一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至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历法。(2)据《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的五个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亦以五个月为半年。也有人认为,《夏小正》还是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太阳历。由此看来,《夏小正》乃是一种不考虑月相变化的纯阳历的见解,这是可信的。

《尚书·尧典》和《夏小正》的记载,都反映了观象授时法的重要成果,同时又反映了夏代出现的两种不同系统的历法(阴阳历和阳历)的雏形。它们是由观象授时向有一定规范的初始历法过渡的两种不同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商周历法



由甲骨文的有关卜辞,我们可以知道商代行用的历法乃是阴阳历。

首先,年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置于年终,称十三月,是为年终置闰法。这时的岁首已基本固定,季节和月名有了基本固定的关系。但在甲骨卜辞中还偶有十四月甚至十五月的记载,这说明这时人们还不能较好地把握年月之间的长度关系,对于闰月设置的多少,还没有一定之规,多半是由经常性的观测来决定,当发现季节与月分名相悖时,便加进一个闰月加以调节,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周。

在甲骨文中有“至日”、“南日”或“日南”的记载,它们指的都是冬至日(春秋时期人们还称冬至为“日南至”)。其中有一块卜辞说:“壬午卜,扶,奏丘,日南,雨?”(壬午这一天,贞人扶占卜,举行奏丘的祭仪,迎接太阳南至,会下雨吗?)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以迎祭天神。二者说的是同一祭祀活动,可证“日南”即为“冬至”(3)。这说明殷商时期已使用圭表观测日影长度的变化,并由之确定冬至日,已知冬至日,一回归年长度的数值便不难算得。

其次,殷商历法是以新月为一月的开始,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起初仅以大、小月相间安排历日,这表明人们以为一朔望月长度等于29.5日。后来,更有连大月的出现,即在若干个大、小月相间的月份后,安排两个连续的大月,这证明人们已经知道,一朔望月的长度应略大于29.5日,这是对朔望月长度测算的一次重大进步,虽然此时对连大月的安置尚无一定的规则。

再次,殷商时期已明确使用干支纪日法,建立起了逐日无间断的日期记录的系列,从而提供了较准确地探求月、年等更长的时间单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历史年代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几乎没有中断地连续使用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方法。

再其次,商代已将一天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段,甲骨文中可见的时段专名有:明(旦)、大采、大食、中日、小食、小采、昏(暮)等,这是一种把白昼均分为六个时段的方法。有人认为,把一天分为百刻的制度,亦自此始。(4)

这些便是商代历法对于年、月、日、时刻安排的大体情况,西周历法与之大同小异。在金文中,亦有不少十三月的记载,并以“胐”(新月)为一月的开始,均为明证。但《诗·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记载,据研究,这当指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的一次食分很大的日偏食,(5)这是我国典籍中关于朔日的最早记述。由此看来,大约在西周后期已有以朔代替胐为月首的尝试。由于朔并无具体的天象与之对应,它必须在测知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后,以推算的方法求得,所以朔的概念的建立和应用,乃是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金文中经常出现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四种名称,对此,古今众说纷纭。一为定点月相说,认为它们分别代表每月特定的某一天或某二、三天,近二千年来人们多宗此说。一为四分月相说,认为西周时是将一个月均分为四份,每份约为七天,初吉等依次为各份的专有名称,此说起于近代王国维,一度广为史学界接受。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新说又起,现在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初吉系指初干吉日,即每月上旬的吉日;既生霸和既死霸分别指每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既望则指满月或其后的一、二天。(6)这些解释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注意对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观测。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有关天象的真切记录,这些记录往往是与预卜人事凶吉等占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涉及日月食、日珥、新星等异常天象。

“贞,日有食”;“癸酉贞日夕又食,唯若。癸酉贞日夕又食,匪若”等,这是关于日食的记录。“六日□午夕,月有食”;“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等,这是关于月食的记录。它们都是发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前的交食现象的记述。

“乙卯允明,■,三舀食日,大星”,这是指在一次日全食时,人们不但看到了明亮的星星,还看到了在黑暗的太阳边缘上有三条火焰升腾而起,当是关于日珥现象的记录。

“辛未有■新星”;“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这是关于新星的记录。

此外,有人认为在甲骨文中还有太阳黑子、彗星等的记事,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证认。

总之,甲骨文中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天象记录,说明我国古代重视天象的观测与记录的传统,至迟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促使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古代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天文历法而言,前进的步伐亦明晰可见,这主要表现在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与描述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阴阳历的定型,和关于宇宙的理论的涌现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周室衰微和诸侯蜂起,打破了由周王朝少数天文学家垄断天文历法的局面。各诸侯国由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政治上的需要,都极其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这给流散四方的畴人子弟以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学家,“鲁有梓慎(活动于公元前550年前后),晋有卜偃(活动于公元前650年前后),郑有裨灶(活动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宋有子韦(活动于公元前480年左右),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亦名石申,后四人皆活动于公元前四世纪),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7)他们或者前后相继,或者同时并立,在天文历法界内形成了各树一帜、百家争鸣的局面,更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