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自制反射区天文望远镜

请问如何自制反射区天文望远镜?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8-04 02:05:07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他精于制镜,多年来一直潜心寻彗,对天文同好则更是热心相助,我就是许许多多受到他帮助的人中的一个。他精心为我磨制了20厘米抛物面反射镜片,而且详细介绍了装配望远镜的经验,使我收益非浅。也是张先生在杂志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特别是《星空观测者》1998-3期上的《北风一吼,满天星斗—漫谈冷空气与天文观测》一文,让我觉得20厘米反射镜正是我所需要的望远镜,非常值得下功夫去做。
我前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投资累积约800圆(这些钱可能还买不到一架8厘米地平式折射望远镜)完成了这架口径20厘米焦距107厘米的道布森结构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实国内介绍怎样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文章已经相当多了(杨世杰老师曾在《天文爱好者》上连载六期,系统介绍了反射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另外,各地同好介绍制作经验的文章也常有发表),我写此文,对于没有制作反射镜经验的同好,是想说明在一般所能达到的加工条件下,到底花多少时间投多少钱可以得到一架什么性能的望远镜,对于制作过反射镜的同好,则希望可以交流经验,特别是在如何调整反射镜光轴方面,国内文章谈论的不够细致,我从互联网上借鉴了一些国外天文同好的经验,再加上我的实践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同好探讨。
本文的重点是镜身的装配和光轴的调校。有一些零件的加工用到了车工和钳工,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因地制宜使用别的方法,同样也能达到目的。另外,大口径短焦比的望远镜对光轴的准确度是很敏感的,而望远镜做好后如果拉到野外去观测,很难保证调好的光轴一点不受影响,所以设计望远镜光路中的每一个部件时,在保证稳固的基础上都力求做到可方便调节。
一、镜身的装配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镜身(结构见下图)主要由镜筒、主镜、副镜和目镜构成,下面就分别说说镜筒、物镜座、副镜支架和目镜调焦座的设计与制作。

 镜筒
镜筒是光路中各大部件的支撑物,特别是要支撑重量较大的物镜和物镜座,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强度。镜筒的内径一般比物镜直径大2~3厘米,以方便物镜的安装和调节。镜筒的长度一般至少等于物镜的焦距,如果太短,将来主镜焦点伸出镜筒会太长,除非副镜尺寸足够大,否则当用广角目镜观测时,视场边缘肯定会有光线损失。
如果找不到大小合适的金属或塑料筒做镜筒,那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加工能力来选材制作。如果附近工厂有卷板机,可以请人用1.5mm厚的铝板按需要的长度和直径卷成圆筒,接口处可焊接或拉铆(我的镜筒就是用这种方法做的,结实而且轻便,效果非常满意)。也可以请白铁匠用铁皮或1.5mm厚的铝板卷制镜筒,在筒口处弯边可以增加强度(张大庆先生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杨世杰老师介绍过在圆柱型芯子上用多层厚纸条按相互交错了的方向卷制镜筒的方法,我以前尝试卷过直径10厘米的镜筒,强度很大,效果很好。但要卷直径大于20厘米的镜筒时,会有几个实际的困难:首先是芯子不好找,其次是随着镜筒直径的增加,手工卷制的工作量和难度也会加大,各层纸粘合不紧密时,镜筒的强度会受影响,很难支撑20厘米的物镜和物镜座,将来也很难接相机拍照。除了圆形镜筒,还可以考虑方形筒。很多爱好者用木板制作方形镜筒,对于能找到木匠的爱好者来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辽宁的张健同学在98年第一期《星空观测者》上介绍过用铝合金型材制作方形镜筒的方法,也很有新意。
 物镜座
物镜座是自制望远镜中的一个重点,它不但要牢固固定物镜,同时还要允许物镜的指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另外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的是,不能将物镜卡得太紧,否则物镜会产生形变,影响成像质量。
杨世杰老师介绍过两种物镜的固定方法。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法(下图A):找一个与镜筒内径相同的木板(底板),在上面相距120°的位置上贴上三块有弹性的泡沫橡皮或塑料垫片,把物镜放在上面,然后用三个金属片弯成的小钩将物镜固定在底板上(不要卡得太紧,以免物镜变形),最后用三个角铁把底板固定在镜筒上即可。这种方法制作简单,镜片固定牢靠,但物镜的指向只能安装时调节好,以后再想改变很麻烦。对于短焦比的望远镜,校准光轴是很重要而且时常需要做的事,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法(下图B)首先将物镜固定在一个小板上,小板通过三个螺栓与底板相连,螺栓中间加上弹簧,通过调节底板背后的螺母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物镜的方向。这种方法制作相对复杂些,但使用效果 却非常好,也是现在十分流行并且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而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大,其重量也在增加,上述第二种方法中所用的螺栓和弹簧的强度必须增加,这最终会导致物镜座的重量随物镜口径的变大而急剧增加。因此对于较大口径的物镜,又有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块底板,没有小板,没有弹簧,但底板上却保留三个螺栓,螺母嵌入底板中,物镜片是直接放在螺栓的三个顶点上的,调节螺栓可以调节物镜的指向(螺栓顶点要打磨光滑,与镜片之间要垫上薄的耐磨物质,以防止划伤镜片);为防止镜片滑动,要在底板上钉三个小木块(防侧滑木块)挡在镜片边上(不可将镜片卡得太紧,应留有1~2毫米的间隙);为防止运输时物镜片翻倒(正常观测时镜筒开口都是朝上的,物镜重量落在三个螺栓上,不会翻倒),三个小木块上还要各加一个木片,木片末端要超出物镜边缘3、4毫米(见下图)。观测时,物镜片的底面落在螺栓的三个顶点上,侧面只与三个防侧滑木块中靠下部的两个接触,与三个防翻倒木片不接触,没有任何外力卡住物镜,因此物镜不会产生任何形变。

固定20厘米的反射镜片,用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行。我选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实际制作时,底板可以选用1厘米厚的整块木板或多层胶合板制作,如果是方镜筒,可以直接将木板锯成方形,如果是圆镜筒,可以请人用线锯或自己直接用钢锯条锯出圆形。底板应比镜筒内径小1~2毫米,能在镜筒内方便地进出。为防止木板受潮,有条件的可以对它作浸蜡处理,至少也要刷一层油漆。调节物镜方向的螺栓可以到五金店买M5规格的,为防止划伤镜片,我在镜片背后与螺丝接触的地方贴了三层透明胶条;为防止螺丝的松动,我没有使用螺母,直接在底板上钻直径略小于螺丝直径的孔,将螺丝旋入,借助木头的弹性和张力,可以将螺丝紧固,同时借助改锥(起子)也可方便地对其进行调节。连接镜筒和底板的角铁必须牢固,我选用了2.5毫米厚、15毫米宽的角铁,用两个螺栓与底板连接(其强度比直接用木螺钉要大得多),与镜筒之间也用螺栓连接。镜筒上和角铁上钻的孔应注意位置对齐,孔径以刚好穿过固定螺丝为好,确保以后每次安装物镜座时物镜与镜筒的相对位置不变,为以后调节光轴打下良好的基础。防侧滑木块和防翻倒木片的制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注意要确保物镜的安全,同时要让物镜有一定自由活动的空间。
 目镜调焦座
目镜调焦座的位置是由主镜筒直径、主镜焦距以及主镜焦平面伸出主镜筒的距离决定的,可以按比例画图,然后从图上量出具体位置。
目镜调焦座要求能稳定支撑目镜,并可在一定范围内(2~3厘米)方便地调焦。它的轴心(也就是目镜的轴心)要求尽可能与主镜筒轴心垂直并相交,如果以后打算接相机拍照,那它还必须有足够的强度。
如果感觉到在圆形镜筒上固定目镜调焦座比较困难,可以分成两部分来做:首先做出一个平面,然后在此平面的基础上固定目镜调焦筒。
如何做出平面呢?到装修店找一小段铝型材,用螺栓固定在主镜筒外壁(如下图),是一种容易实现而且使用效果很好的方法。注意最好找厚度不小于1毫米的铝型材,这样其强度才有保证。

这里再介绍一种做平面的方法:在主镜筒的内壁固定一块托板(见下图)。一般主镜与镜筒之间有1~2厘米的间隙,所以不必担心托板和目镜调焦座会挡住主镜光线。

我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托板由一块120毫米×100毫米×2毫米的钢板制成(见下图),两侧折弯,各打四个安装孔,然后在镜筒上打上相应的孔,就可以用螺栓将托板固定在镜筒的内壁上。考虑到将来会接照相机,托板上会受较大的力,所以安装孔较多,所用材料也较厚。如果发现目镜调焦筒轴心有些歪,可以改变各螺栓所用垫片的厚度。(图中有一个长条形的“副镜托杆安装孔”,这是为下一步安装副镜作准备的。)

有了平面,目镜调焦座就很容易固定了。可以用铝管车制一个法兰盘,然后用螺栓固定在平面上。至于调焦,可以使用抽拉调焦,调好后用顶丝固定,实际使用效果也不错。
 副镜支架
副镜的安装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其方向、位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这是为以后调整光轴作准备的;二是要固定牢靠,避免以后经常重新调整其位置的麻烦,使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欣赏望远镜带给我们的美丽星空上。
下面介绍一种设计,它是以上文提到的托板为基础的,注意了副镜各方向的可调节性,同时兼顾了牢靠性,具体可参考下图。


所用四个零件草图如下:
装配方法如下:T型体的一面插入圆柱体的槽中,用一个M3螺栓连接T型体和圆柱体。将圆柱体和副镜托杆用连接件连接,副镜托杆的攻丝的一端用两个螺母固定在托板的副镜托杆安装孔中。
副镜托杆安装孔实际上不是孔而是槽,副镜托杆可以左右移动;连接件可以沿着副镜托杆上下滑动;圆柱体可以在连接件的孔中前后移动,左右转动;副镜可以绕圆柱体的螺栓转动以调节仰角。副镜指向的方便调节为以后光轴的精确调整打下了基础。
以上这种设计对加工条件要求较高,而张大庆先生的设计则要简洁一些。

找长铁片,两端弯90度联结镜筒;找一木块,一端中央锯夹缝,夹住长铁片,另一端锯成45度斜面;副镜夹形状为椭圆,与副镜大小相当,四边伸出四个爪,弯曲90度后可以抓住副镜;副镜夹用薄铁片剪成,通过两个木螺钉与木块联结。
这个设计用很普通的工具就可以完成,而且对主镜遮挡很少;只要加工精确,打孔时再适当留些余量,以后调整光轴也不成问题。
到此,镜筒的设计制作完成了。在使用之前,最好先取下主、副镜,在镜筒内壁均匀地喷一层黑色亚光漆(装饰材料商店有售,罐装,北京地区售价16圆左右),效果还可以。
二、镜架的制作
对于20厘米反射式望远镜,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赤道仪,那么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一种称为道布森结构的地平式支架。
这种结构是美国的约翰•道布森在七十年代发明的,简单、轻便、稳定、实用,早已风靡全球。
下面是道布森结构的分解草图。它主要有三个部分:

 耳朵(上图左)
耳朵是望远镜在垂直方向旋转的轴,它可以用直径不小于10厘米的圆形塑料或圆形铝块制成,对称固定于镜筒重心处的两侧,可以直接固定在主镜筒上,也可以在镜筒外套上一个木框,耳朵固定在木框上(这样耳朵的位置可以调节,更有利于主镜的平衡)。
 箱子(上图中)
用木板制成,上部有两个“V”形槽,正好与耳朵配合,底部中心穿孔。
 底板(上图右)
用木板制成,均布三个凸块(可以用塑料块做),中心有轴。
使用时,箱子放在底板上,被三个塑料块支撑,底板上的轴穿过箱子底部的中心孔,这样,箱子可以绕底板的轴灵活而稳定地做360度水平转动;将镜筒的耳朵放在箱子的“V”形槽上,镜筒可以在90度范围内垂直转动。这样,道布森支架就做好了。
只要底板上三个塑料块分得较开,各接触面摩擦系数合适,道布森装置用起来非常顺手,找目标时望远镜转动灵活,找到目标后,一松手,望远镜不会有反弹或晃动。实际使用表明,即使在高倍率下,目标在目镜视场中仍然非常稳定。
不能自动跟踪是它的缺点,国外很多爱好者在它的两个轴上加了电机,通过计算机控制电机转速,实现了自动跟踪,而且效果不错,有兴趣的同好不妨一试。
三、光轴的调整
望远镜做好后,当我们满怀希望投入观测,却发现像质平平,甚至恒星都不能聚成一个点,这个时候先别怀疑镜子有问题,很可能问题仅仅出在镜片装配上,经过对光轴的重新调整,望远镜里展现出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抛物面反射镜的成像有个特点,在光轴上成像很完美,没有像差,但离开光轴就会有明显的彗差(星点带了小尾巴)。在光轴上,使用一般视场的目镜,视场中心的星点是很锐利的,实际上视场边缘的像差也不易察觉。而如果在光轴外,整个视场中的星点可能都不实,而且离光轴越远这一点越严重。
 怎样才算调好光轴了?
当反射镜的光学系统中的两个光轴:主镜(物镜)光轴和目镜光轴都经过副镜上的同一点,且被副镜反射后二者完全重合,也就是成了一个光轴,那么光轴就算调好了。
在缺乏检验手段时,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来判断光轴是否调好。找一个大气宁静度较好的晴夜,用望远镜的最高倍率(用毫米表示的主镜的直径数)看一颗恒星(如果没有赤道仪则可以看北极星)。把星点放在目镜视场中心(以减少目镜带来的像差),仔细调整焦距,从焦点外调到焦点,然后调到焦点内。如果光轴调整没有问题,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从左到右一系列图象(图中的圆环是光的衍射引起的,散焦后实际上还会看到副镜及其支架的影子,图中没有画出)。
在焦点上星像是否凝结得很实、很细、很锐利,散焦后衍射环是否是同心圆,这些都反映了望远镜的像质。如果散焦后可以看到几圈衍射环,但不象上图中那样完美,四周均匀地带有一些“毛刺”,这说明反射镜面的精度稍差,但光轴调整的还是好的。如果散焦后星点变成了一个小的扇形,而且在目镜视场中移动星象,扇形的发散方向不变,这说明望远镜的光轴需要调整了。
 光轴调整步骤及辅助工具
光轴调整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轴线
2.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主镜筒轴线上
3.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目镜调焦筒正下方
4. 调节副镜指向,使目镜光轴经副镜反射后指向主镜中心
5. 调节主镜指向,使其光轴与目镜光轴重合
以上只是调光轴的大致方法,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有时很难控制精度这里首先介绍几个辅助工具:
1. 带双十字线的窥管:

管的外直径同目镜接口直径,管的一端加盖,盖的正中心挖2mm直径的圆孔,管的另一端用白色棉线对称地拉上双十字线,两线间距3~4mm。管长用如下方法确定:从目镜调焦筒中放入窥管(窥孔在外),窥孔一端与目镜调焦筒外端口平齐,双十字线一端距副镜20~30mm。
做窥管的材料不限(如果你使用的是31.7mm目镜接口,可以考虑用柯达胶卷的黑色包装盒来做窥管),关键是插入目镜调焦筒后要稳固,不能晃动太大。双十字线要拉正,相交处的小正方形与窥孔的连线应该是目镜调焦筒的轴线。
2. 主镜中心定位点
剪一片直径5mm的黑纸,用两面胶准确地粘在物镜的正中心。(因为主镜的中心区域并不参与成像,所以这个黑点不会有负面影响)
3. 主镜筒开口处十字线
在主镜筒开口处用粗线拉十字线,要求两线相互垂直,交点过主镜筒轴线。(在主镜开口处拉上十字线可能会影响对副镜的操作,所以最好标记出十字线与镜筒的四个交点的位置,觉得十字线碍事时可以先把它拆下来,必要时再重新拉上。)
这三个工具制作并不复杂,但你很快会发现它们很有用。借助它们,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一步一步地调整望远镜光轴了。
0.预调主镜指向
取下副镜,调节主镜后面的螺栓,直到从镜筒开口前看过去,十字线交点、物镜中心黑点、十字线交点在物镜中所成的像三者成一条直线时,表明主镜指向基本正确。(下面专门有一步是调主镜的,预先加这一步操作可以使下面的操作更容易。)
1.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
将窥管装入目镜调焦筒中,从窥孔中观察,可以看到从窥孔到双十字线的连线(实际就是目镜调焦筒轴线)再延长,会与主镜筒壁交于某一点,标记出这一点,用尺子测量其位置,再参考目镜调焦筒在主镜筒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目镜调焦筒是否与主镜筒垂直。
2.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主镜筒轴线上
取下窥管,装上副镜,大致调节副镜指向,使眼睛从目镜调焦筒中可以看到经副镜反射所成的主镜的像,同时也应该可以看到副镜和十字线经两次反射后所成的像。从这些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副镜和十字线的相对位置,如果副镜的圆心和十字线交点重合,说明副镜位于主镜筒轴线上,否则就需要做相应的调节。
3.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目镜调焦筒正下方
从目镜调焦筒方向看进去,副镜显然已经位于调焦筒的下方,但经过这样看精度无法保证。此时,装入窥管,眼睛从窥孔看到的,最外圈是窥管的内壁(双十字线现在不起作用,可以不管),中间是副镜。副镜的外圆轮廓和窥管的内壁轮廓如果是同心圆,说明满足要求,否则要在主镜轴线方向调节副镜。(如果因窥孔太小、光线太暗而看不清楚,可以在窥管正对的主镜筒壁垫上一张白纸,如果窥管太细,看不到副镜的外圆轮廓,可以把窥管往外抽或缩短其长度。)
4. 调节副镜指向,使目镜光轴经副镜反射后指向主镜中心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一面用眼睛从窥孔中观察,一面调节副镜指向,直到主镜在副镜中所成的像的外圆轮廓、副镜的外圆轮廓二者同心。
5. 调节主镜指向,使其光轴与目镜光轴重合
用手电筒照亮窥管的双十字线,眼睛从窥孔看进去,可以看到双十字线、主镜的中心点所成的像以及双十字线经两次反射所成的像。调节主镜背后的螺栓,使上述三者同心。
至此,反射镜光轴调节完毕。下面给出从窥孔中所能看到的图象,以供参考。

上述各个调节步骤中,根据副镜支架的不同设计,下一步操作会对前一步的结果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必要时可以返回前面的操作,可能要有几次反复,最后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第一次调节会费一些工夫,一旦调好后,只要副镜支架稳固,以后的工作就轻松得多,即使为了运输而将主镜重装,一般也只需调节主镜后的螺栓就行了,借助于窥管,可以很快将望远镜调整至最佳状态。
最后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一般认为光轴与副镜的交点在副镜的中心。在长焦距的望远镜中可以认为如此,但在大口径、短焦距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副镜的尺寸也较大,副镜长边的两端到目镜的距离已经不能再近似认为是一样的了,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光轴相交于副镜的B点,而不是副镜中心所在的A点。这相当于副镜从中心位置向主镜方向和远离目镜的方向都有一个位移。这两个方向的位移量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位移量=副镜短边长/(4*主镜焦比)
例如我的望远镜副镜短边长35mm,主镜焦比为5,则两个方向的位移量都是1.75mm。
如果有此类短焦距的望远镜,需要把这种情况考虑进去。计算出位移量,在上述第2步调节中,应让副镜稍稍远离目镜方向;在第3步调节中,当我们看到副镜的外圆轮廓和窥管的内壁轮廓是同心圆时,实际上副镜已经向主镜方向有了位移,不需再额外做调节了。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8 15:21:49
建议直接购买
牛顿式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制作


牛顿式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制作讲义(文字部分)
讲义编写:台大物理 吴俊辉,王绍权,陈宣槐,黄郁升
网址:http://www. phys.ntu.edu.tw/lclab
一,主镜的研磨
研磨的的磨粉大小从46,80,120,240,500,1000到2500,材料是氧化铝.因为镜子的材料BVC较软的缘故,所以磨粉号数可以两倍的速度更换(例:120->240).若是较用较硬的玻璃材料,一次就只能变1.5倍(例:120->180).
A. 工作平台:
因为磨程中多余的水和磨粉会流到桌上,故在桌子一角铺上报纸后再垫上橡皮垫,保护镜子与工具.
B. 研磨方式:
双手掌心的连线通过镜心,四指靠在镜边缘,握太外面或太里面(太上或太下)都不好施力,磨的时候掌心不能超过底下的工具.范围约前后1/6~1/4个直径,不能超过1/3,两手的力量最好一样,边磨边向下施力.前后磨的路径要直,不要左右晃.
C. 一个程序:
先进行一个小程序:前后来回磨4~6次,逆时针旋转镜子约 45度,握着镜子人顺时针转约30度.重复小程序至人顺时针走到底,再继续小程序,唯换成握着镜子逆时针转30度.重复至人逆时针走到底,即完成一个程序.
D. 程序与程序间:
工具逆时针转约45度.若感觉已无摩擦力,则要加磨粉和
1
水.把镜子拿离工具时,要注意不能让工具边缘磨到镜子中心,要注意:致命的刮痕都是在拿镜子的时候造成的.
E. 加磨粉:
磨粉一汤匙,用水将粉充分喷湿,喷散.镜子放上工具后,镜子的圆心绕工具的圆心绕几圈,使磨粉均匀后在开始磨.用奶粉的汤匙舀磨粉有异常的妙用,汤匙底部有小洞,可以慢慢的让磨粉流出来,这样便可以均匀且少量的洒在镜面上.当工具和镜面接触良好时,磨粉便要慢慢减少,因为颗粒越小的磨粉越容易粘成大的团块,易刮伤镜面
F. 要注意干的磨粉:
干的磨粉颗粒会凝结变大,会严重刮伤镜子,磨镜时不能使手上和镜子边缘干的磨粉掉到工作范围内.手脏不应搓手,而用水桶洗手的方式.
G. 测试曲率的方法:
三角仪的半径是2公分,测的时候要稍微移动位置,测到当地最高的值才是正确的(因三角仪的圆周一定是靠在镜面突起的部分).磨到2500的磨粉后,要用Ronchi test(做法见上学期报告)才能看出差别,因三角仪的精确度只有0.01公分.表面的均匀程度可用肉眼或辅以手电筒即可观察出来,换另一号磨粉前需要将表面都磨制均匀.
H. 修正曲率方式:
磨镜时的位移若小一点(1/6以下)是均匀的磨到整个镜面,同时改变整个镜子的曲率;大一点时(1/6~1/3)则是重点磨深,局部影响曲率.镜子在上工具在下时研磨到镜子中央,相反则研磨到边缘.例如镜子在上时用大的位移则会让中央部份磨深.依2照三角仪或Ronchi test测定的镜子曲率,来作不同的修正.
I. 环境的清洁:
换磨粉之前,或是前一次工作相隔时间长,就必须作清洁的工作.地板,磨镜的桌子,柜子都用抹布和除尘拖把仔细清过一遍,不能有前次的大磨粉残留,会刮伤镜片.镜子,工具和垫子也都用牙刷,牙膏仔细刷洗过.
用空罐子把磨粉分装,从小的开始再装大的,因为大磨粉里参有小磨粉也不会刮伤镜片.分装好的磨粉不要全放在一起,分开放置不同的柜子较不易污染.柜子还需要一个塑胶布来挡住,以免有外来颗粒入侵.使用时要用更小的药罐先分装,不要重复接触大罐子,使表面有磨粉的机率增加. 厨房纸巾和静电布要收藏在箱子里,要用时一次拿一张,以免沾上磨粉.换磨粉时最好也换一卷纸巾.
J. 防止镜边缘破碎:
用炒菜锅乘水和46号磨粉把镜子的边缘磨掉约4mm,用完后磨粉和剩下的水都不须清干净,这样湿润的磨粉较不易飞散,再直接放到测试桌下面的纸箱内收妥.要随时注意边缘会不会太尖,以防碰撞而破碎.
K. 若工具和镜子吸住推不开:
研磨时要随时注意水是否太少,不然工具和镜子间的摩擦力和吸附例会太大以致于分不开.解决办法有很多种.若从透明的工具看进去,中间的水还没有干掉,表示转不开是由于周围干掉,可从上面对工具中间加压,把中央有水的部分压开,分散附着力,同时在用手转(不能用扳开的方式,以防危险),就可以转开.若还不行,就表示整个水分都快干掉的,可以把镜子和工具一起放到约五十度热水中,利用两者膨胀系数的不同(BVC几乎膨胀系3数为零),即可拆开.
L. 刮痕:
通常是干掉的磨粉或是前一程序的残留磨粉造成的.当磨粉很细时,会飘散到空中,所以清洁工作要很彻底,甚至连身上都需要先用除尘纸擦过.若有刮痕,可用手电筒观察其深度,通常可以在下一个阶段的磨粉可以被淡化,但无法消除.只要不是太严重,事实上对光学表现不会影响太大.所以通常不会为了一条刮痕再增加该磨粉的磨程时间.
二,主镜的抛光
抛光通常和研磨一样需要很多个磨粉的流程,但这次我们只有用一种大小的氧化铯,所以花的时间会较长.此外,原来工具的玻璃材料对抛光来说太粗糙,所以要在原来工具的表面在铺上一层沥青.
A. 氧化铯磨粉:
因氧化铯比奶粉还要细,会粘着任何容器,所以不易用汤匙拿取.因此把它和水1比4溶在装西红柿酱的瓶子里,直接用磨粉水的形式代替分别加磨粉和水,使用时要先摇晃均匀,使瓶子底部没有磨粉沉淀.
B. 沥青工具的制作:
我们用有把柄的锅子和高山瓦斯炉将沥青融化.融化的沥青很像麦芽糖(这次用的是比较高级的沥青,外表是黄色的.沥青是混合物,其中成分的比例会影响他的软硬度和色泽),加热要用非常小的火,一来因为沥青的熔点很低,二来加温太高会产生非常多气泡,使液体成分蒸散而改变成分比例.表面的一层泡沫可
4
以用汤匙挑掉,一边加热一边要用筷子将底部融化的跟上层未熔的搅拌.
工具的边缘用厚胶带贴一圈,高出表面3公分左右,再把沥青倒入,量约1公分厚才足够,用筷子把气泡挑掉.约五分钟后(是沥青干的程度),用铁棍将表面压成格子状,把镜子表面涂满氧化铯溶液(镜子要稍微用吹风机加热,以免镜子和工具的温度相差太多让沥青瞬间凝固),压到工具上,人再压上去约15分钟,将沥青压成和镜子曲率一样.镜子拿开后用磨粉的附着状况判断曲率(通常是中央没被压到,所以中间会没有粉红色的磨粉黏着),曲率未到可放到热水中加热工具,然后再压一次. 压好后工具的边缘用榔头敲掉,使沥青的面积小于镜子,压的时候才不会有大于镜面的部份压不到而突起.沥青碎片可稍微清一下,但因质地很细,就算有残留也不会磨伤镜子.
C. 工作平台:
防滑垫因为有弹性会抵销力量,所以要换成用厚木板垫底,上面作四个木块刚好夹住工具,再用两个C型夹把木板固定在桌角.木块的高度要小于工具的,这样工具上的镜子才能有位移.工具和木块间的空隙用小的锲型木块塞住,磨的时候才不会前后动或是转动.
D. 抛光方式:
用氧化铯抛光时,附着力明显大于以前任何一种磨粉,非常难移动镜子.磨粉水很不容易流失,因为有沟槽的关系,所以就算磨一整圈也不用加磨粉水.最好都以镜子在上的方式抛光,这样若有大颗粒的东西才容易从工具的勾槽流掉,镜子在下容易刮伤.此时的位移只需要1/6,因为是整体抛光的关系,不用大位移来加强局部.因为镜子在上,所以边缘会比较难磨到,用直线来回磨几次后可改为W行的磨法,增加边缘磨的机会.
5
E. 沥青工具的校准:
隔一两天以上重新要磨之前都需要再校准工具的曲率,把工具放到热水加热,再用人的重量压20分钟.但施压的人不可左右晃动,否则工具的边缘曲率会太大超过预期,这样抛光的时候,边缘会接触不到,只有镜子中央被抛光.
F. 测试曲率的方法:
一开始可用Ronchi test测镜面和目标球面相差多少,再改变工具和镜子的位置,或是位移的大小来修正.最后用W型磨法抛物面化后(抛物面化只要约半小时,因球面和抛物面相差甚少),可用Foucault test测其抛物面化的程度.
三,一般预期工作成果
以口径32cm的镜片为例,主镜研磨和抛光的过程,研磨需约27个程序(46磨粉-3次,80磨粉-9次,120-7,240-2,500-2,1000-2,2500-2),抛光约20个程序,各需18到20个小时,因此实际的磨镜时数近40个小时可完成(不包含所有准备与清洁时间).镜面可能会有几处刮痕,但应不影响未来的整体表现.整体镜面的误差可用Foucault test的软体来计算,一般若控制在1/8个可见光波长以下,已算是非常优良的表现,本实验室的技术可达到1/20个可见光波长
的准确度约为25奈米.之后主镜镜面蒸镀时,镀铝约100 ~200nm两层,和一层二氧化硅作为保护.
望远镜本体:
大部分采用铝门窗的铝制材料,座台使用Dobsonian的设计,目镜座则用Crayford的设计,斜镜架,目镜架,主镜架都有三点微调6机制,可以调整斜镜目镜与主镜的平面倾斜度,以调整光轴.
望远镜能力
D(口径) = 31.1cm
F(焦距) = 146.75cm
F-ratio(焦比)= 4.72
P(集光力)= 1974
M(极限星等)= 14.7
FOV(视场)= 0.35度
解析力 = 0.41角秒
极限倍率 = 约44倍 ~ 550倍
适合搭配的目镜约33mm-3mm
注:关于制作过程之图片资料,可由以下网站下载:
http://jhpw.phys.ntu.edu.tw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9 16:08:48
你要不是专家的话就不太可能了,折反射式的天文望远镜比较复杂,自制一个折射的吧!
这个很难很难,你必须要有毅力,体力还有精力,而且动手能力一定要很强!这样才能做出来一个差不多但和正规品牌相比相差很远的反射望远镜。

首先准备一个工作台,有四肢腿的很稳固的木质平台,高度约0.8米。下来就是买两块厚度在130mm以上的两块高品质的普通玻璃,把它们裁成两块你需要多大口径的圆形,然后用双手摁着划圆磨制,等磨到了你需要的焦距时就停止,然后镀铝,就可以了、

你要准备一些磨制用的东西:301号,302号,303号金刚沙,307号,308号刚玉沙,还有抛光用的沥青,检验用的木板刻度尺(这个要自己制作),光电检验的装置(还要自己制作)。最后还需要镀铝,这个需要自己配置化学药品:亚硝酸铝,(或者氢氧化二氨合银),盐酸,硫酸氢钾,乙醇....等等等等。配置比例和药品购置都是两大难题!

以上所说如果进行顺利才只是个开始,只是物镜的制作,还有目镜的购置或制作,寻星镜的制作安装,45°平面镜的安装,望远镜镜筒的制作连接,最后还有支架,赤道仪经纬仪怎么办。这些都是 N 大难题。千辛万苦历尽艰难制作好以后,成像质量还不如正规品牌的十分之一,再想想你所花费的经历财力,到底不如买一个好,如果楼主真想做还可以继续提问,我可以告诉你具体过程。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