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国家天文台李勇

请介绍国家天文台李勇的情况?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8-06 01:40:25
“天人感应”学说历来是古代中国大儒们解释自然、规导君王的拿手好戏。在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探寻行星运转与地球活动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能不能算科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勇博士日前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引起了记者的高度关注。随后的采访中,他介绍了自己从事“天文地震学”的缘由、过程和进展,以及对这一研究方向的所思所想。

临震预报寻找突破口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地震等自然灾异现象是“天”对人的不端行为降下的惩罚。现在,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那么专业的天文学研究人员为什么会着手研究“行星运转与地震间关系”的课题?

李勇表示,科技人员开拓天文地震学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出于临震预测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日、月、行星等太阳系主要天体所处位置,确有可能与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存在联系——虽然现在学界对天体因素是否调制、影响甚至足以触发地震存有较大争议,但这种争论都在科学研讨的范围内展开。

去年印度洋9级大地震再次提醒人们,地震预测仍属世界难题。据悉,研究者把地震预报分为长、中、短、临四个阶段,预报期从一二十年、数年、几个月至几天不等,其中临震预报需求最迫切却极难做到。因此地震预警工作的重点也大多无可奈何地放到地震波出现之后,目前国际上建成或筹建的地震预警系统,即使投入应用,所能争取到的自救准备时间也不过是震波传递的时间——至多数十秒而已。

虽然地震成因复杂、机制难以掌握、无法获取直接观测资料,李勇仍表示现在震前预报工作并没有面临绝境。研究者正努力构建预测模型、研究触发机制等。在这种世界性的合作下,人们不断尝试并积累经验,很可能找到预测应用的突破口——天文地震学正是这些“可能”之一。

交叉研究提供新途径

李勇的信心源于人类对地球周围不同层次天体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随着近现代天文学的长足发展,卫星激光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等观测设备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运动和大气、海洋变化的监测日益向全天候、高精度发展;对太阳及太阳系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也不断获得新的突破。这都为深入开展天文现象与自然灾害间关系的研究准备了好的条件。

“天文地震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交叉学科。”李勇介绍,研究者近几十年来在太阳活动、天体位置、引潮力等与地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理论上讲,地球作为一颗普通行星,其运动和演化必然受到太阳系其它天体的影响和制约,而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过程中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的过程,其孕育和触发同样要受这些天体的影响。

李勇介绍,目前天文地震学仍处于探索性的实验室阶段,较少涉及实际的地震预测。2001年,李勇受聘于国家天文台“重大自然灾害的天文因素”研究团组,主要从事天文地震学研究。他另辟蹊径,通过对某时段完整历史资料的归算处理,统计得出发震概率与太阳系主要天体位置分布的相关性,以及震级与震中引潮力的相关性,从理论上建立了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做相关性分析,更作为地震预测领域一次具体的尝试,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根据李勇等最近发表的报告,他们已建立两个对于给定地域的预报模型——第一个根据太阳系主要天体位置的关系,预测某区域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第二个则根据引潮力数据和借助其它方法得到的时间、地点,来预测某次地震的震级。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模型仅考虑了太阳系天体因素对地震的影响,局限性在所难免。”李勇表示,他们目前正准备对模型进行改进。

实际预测已有好效果

在天文地震学领域,李勇已独立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较好的预测结果包括:预测到2003年8月16日发生在北京周边(内蒙古)的5.9级地震;极精确地预测了日本东京今年7月23日的6.1级地震,与实际结果相比误差极微,等等。其中,关于东京6.1级地震,李勇在2004年8月前完成的一篇题为《地震与固体潮潮波特征的关系》的论文里,对东京所做的地震概率预测曲线中,所标注的7年间最大峰的对应日期为2005年7月24日,与实际地震时间误差仅1天;震中位置偏差约50公里;震级完全相符。

李勇最后透露,他们日前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取得较大进步,初步建成“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测试版)”。作为一项原创性震前预警系统,理论上可精确获取任何地点的数字化强震预警信息,并且经济高效、使用方便。经反复测试、完善后,有可能为实际地震预报提供补充或参考,甚至是辅助手段。(本报记者 刘英楠)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6 03:32:15
李勇,男,1963年生,四川籍,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在天文术数、天文历法、天文年代学及天文地球动力学诸方面所有建树,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博士后期间,独创两种新天文年代学方法。2003年发表在《中学科学》上的“武王伐纣年质疑——研究中国历史年代的材料及天文学途径”一文,则浓缩了作者对年代学的研究和思考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3 16:52:16
观星象知地震?国家天文学台李勇博士谈天文地震预报研究进展

“天人感应”学说历来是古代中国大儒们解释自然、规导君王的拿手好戏。在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探寻行星运转与地球活动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能不能算科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勇博士日前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引起了记者的高度关注。随后的采访中,他介绍了自己从事“天文地震学”的缘由、过程和进展,以及对这一研究方向的所思所想。

临震预报寻找突破口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地震等自然灾异现象是“天”对人的不端行为降下的惩罚。现在,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那么专业的天文学研究人员为什么会着手研究“行星运转与地震间关系”的课题?

李勇表示,科技人员开拓天文地震学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出于临震预测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日、月、行星等太阳系主要天体所处位置,确有 可能与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存在联系——虽然现在学界对天体因素是否调制、影响甚至足以触发地震存有较大争议,但这种争论都在科学研讨的范围内展开。

去年印度洋9级大地震再次提醒人们,地震预测仍属世界难题。据悉,研究者把地震预报分为长、中、短、临四个阶段,预报期从一二十年、数年、几个月至几天不 等,其中临震预报需求最迫切却极难做到。因此地震预警工作的重点也大多无可奈何地放到地震波出现之后,目前国际上建成或筹建的地震预警系统,即使投入应 用,所能争取到的自救准备时间也不过是震波传递的时间——至多数十秒而已。

虽然地震成因复杂、机制难以掌握、无法获取直接观测资料,李勇仍表示现在震前预报工作并没有面临绝境。研究者正努力构建预测模型、研究触发机制等。在这种 世界性的合作下,人们不断尝试并积累经验,很可能找到预测应用的突破口——天文地震学正是这些“可能”之一。

交叉研究提供新途径

李 勇的信心源于人类对地球周围不同层次天体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随着近现代天文学的长足发展,卫星激光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 涉仪(VLBI)等观测设备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运动和大气、海洋变化的监测日益向全天候、高精度发展;对太阳及太阳系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 也不断获得新的突破。这都为深入开展天文现象与自然灾害间关系的研究准备了好的条件。

“天文地震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交叉学科。”李勇介绍,研究者近几十年来在太阳活动、天体位置、引潮力等与地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理论上 讲,地球作为一颗普通行星,其运动和演化必然受到太阳系其它天体的影响和制约,而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过程中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的过程,其孕育和触发同样要 受这些天体的影响。

李勇介绍,目前天文地震学仍处于探索性的实验室阶段,较少涉及实际的地震预测。2001年,李勇受聘于国家天文台“重大自然灾害的天文因素”研究团组,主 要从事天文地震学研究。他另辟蹊径,通过对某时段完整历史资料的归算处理,统计得出发震概率与太阳系主要天体位置分布的相关性,以及震级与震中引潮力的相 关性,从理论上建立了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做相关性分析,更作为地震预测领域一次具体的尝试,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根据李勇等最近发表的报告,他们已建立两个对于给定地域的预报模型——第一个根据太阳系主要天体位置的关系,预测某区域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第二个则根据引潮力数据和借助其它方法得到的时间、地点,来预测某次地震的震级。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模型仅考虑了太阳系天体因素对地震的影响,局限性在所难免。”李勇表示,他们目前正准备对模型进行改进。

实际预测已有好效果

在天文地震学领域,李勇已独立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较好的预测结果包括:预测到2003年8月16日发生在北京周边(内蒙古)的5.9级地震;极精确地 预测了日本东京今年7月23日的6.1级地震,与实际结果相比误差极微,等等。其中,关于东京6.1级地震,李勇在2004年8月前完成的一篇题为《地震 与固体潮潮波特征的关系》的论文里,对东京所做的地震概率预测曲线中,所标注的7年间最大峰的对应日期为2005年7月24日,与实际地震时间误差仅1 天;震中位置偏差约50公里;震级完全相符。

李勇最后透露,他们日前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取得较大进步,初步建成“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测试版)”。作为一项原创性震前预警系统,理论上可精确获取任 何地点的数字化强震预警信息,并且经济高效、使用方便。经反复测试、完善后,有可能为实际地震预报提供补充或参考,甚至是辅助手段。(本报记者 刘英楠)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