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天文学家张衡

天文学家张衡出过哪些著作和文章?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9 15:49:13
就这个比较有名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扬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扬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6 11:35:43
张衡(公元78
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
市西鄂县)人。年轻时就很会写文章,并善于
学习,曾到西汉古都长安及其附近旅游考察,
又到京城洛阳太学观摩,因此学业大进,通晓
五经、六艺。但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
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是一位谦虚
谨慎、修养很高的学者,也是一位敢于针砭时
弊有骨气的人。当时,朝廷上下,因光武“中
兴”后,“天下承平日久”,从王侯到一般官
吏,几乎都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张衡对这种
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写出了《东京赋》和《西
京赋》(合称《二京赋》),予以批评规劝,曾轰
动一时。他还写下《四愁诗》,通过“我”对
“美人”(比喻君子)的怀念,欲“从之”、“报
之”而不得的愁思,寄托他伤时忧世的感情。
鲁迅1924年发表于《语丝》的《我的失恋———
拟古打油诗》显然是仿张衡《四愁诗》写的。

张衡淡泊功名利禄,大将军邓骘多次邀请
他当幕僚都被婉言拒绝,但随后汉安帝召其入
宫担任太史令,他却动了心,并爽快地接受下
来。因为太史令掌管宫中书籍档案,负责天文
历法,这个岗位对于“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
阴阳、历算”并喜欢学习的张衡来说,是有许
多方便之处。因此,当继位的汉顺帝提拔他为
“郎中”一段时间后,他还是重操旧业,再度去
当太史令,潜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
明”。
这里说的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
铜球,它利用滴壶滴水推动齿轮,带动铜球旋
转,铜球旋转一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一周的速
度相等。因此,人们只要坐在室内,就可以从
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转的情况。这是世界上第
一台天文仪器。这里说的《灵宪》,是一部天文
著作。张衡提出浑天论,认为宇宙像个鸡蛋,
地球像蛋黄,浮在其中,这比地心说早了一千
多年。他还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明确指出,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还第一次正确解
释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返照,月食
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现象。《算罔论》
则计算出圆周率在3.1466到3.1622之间,其精
确程度,让近代人都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张衡发明制造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
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后汉书》对此作了
记述———张衡“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
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
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这个记述
从地动仪的材料、形状、设置的机关和测震的
经过,说得非常详细。地动仪出现后,引起皇
帝和大臣们的兴趣,但不知是否灵验,都在等
待。不久,张衡根据地动仪“一龙机发”的情
况,断定陇西发生地震。可是当天洛阳并没有
震感“(地不觉动”),许多人因此不相信张衡的
话。然而事实毕竟是事实。“后数日驿至,果
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之后,皇帝便
让史官记录下地震的情况。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0 23:34:18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中学生科技网 http://www.zxskj.com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探求科学真理

  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3年),张衡诞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他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生活相当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求知欲望,而且,更加激发他刻苦忘我的学习。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当时很有名望。一天,一个地方官来劝诱张衡:“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十七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想:我绝不能成天呆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的邪道,我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真理。于是,他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他首先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还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兰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爬山涉水,往来游息于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太华、终南间的风云景色、名山大川。他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是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货财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的文学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温泉赋》就是在游览的途中,在骊山脚下写出来的,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公元95年,十八岁的张衡,来到了喧闹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有三十多篇政论名著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的青年,对张衡都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他和崔瑗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也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是受了崔瑗的影响。五年来的游学生活使张衡找到了科学的大门。

  如川之逝 不舍昼夜

  张衡摸到了科学的大门,更用功了。他读书认真刻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力求甚解,善于从古籍里吸取精华。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自己的家里夜以继日地专心进修学业。一天夜晚,已经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将破晓,张衡还在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地钻研着杨雄的《太玄经》,他看到书里面涉及好多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的知识。他读着读着,发现这样一段话,第九篇称:阈无谓之宇,辟宇谓之宙""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律历交替,圣人以谋。张衡顿觉心里豁然开朗。茫茫无际的宇宙在吸引着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不知疲倦,一边忘我的读书,一边刻苦实践,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长期的测量。当时了解张衡的人,对他刻苦好学,坚韧不拔的毅力,很是赞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的学习态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这对张衡是多么恰如其分的称赞啊!《二京赋》的写作,更是感人。他用的苦功夫几十年如一日,象滔滔的江河,昼夜不息。公元97年,二十岁的张衡,根据长安洛阳游学时,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开始了他的名著《二京赋》的写作。

  一天天,一月月,《二京赋》的写作,一晃三年了,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他十分窘困,不谋求一个职业,他已经无法生存,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一时也没有间断。恰巧,这个时候,有位黄门侍郎鲍德到南阳郡去做太守,邀请张衡去助理郡政,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学习和写作,张衡于公元100年应邀做了南阳的主簿官,这时他已经二十三岁了。他充分利用日、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个严寒酷暑,经过十年艰苦创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写成了洋洋万言、内容丰富、辞藻瑰丽、含有浓?恤民"气息的《二京赋》,终于在公元107年完成。这是他“迅发以宏富”“精思博会”,十年乃成的杰作。《二京赋》文词里,表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斥责了大城市里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卓越的发明

  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2月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高温酷热,雷雨骤烈,不大一会儿,上空出现了一道道灼亮的闪光,随之又有隆隆的响声,接着大地摇晃,天旋地转,山崩地裂,有的地方地坼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压死了无数黎民百姓。这是当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京师洛阳和其他四十二个郡国地区,都或轻或重地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和灾害。这年冬天,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地震,地震范围波及八个郡国的地方。东汉时候,中国发生地震次数比较多,从公元92年以后,我国当时几乎连年发生地震。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中,就有23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张衡一生遇到过好多次地震,据统计,从公元92年到139年间,京师洛阳和陇西共发生地震二十次,其中大约有六次是破坏性地震。当时人民群众对这些地震现象,由于缺少知识,怀着非常神秘和恐惧心理。张衡亲眼见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决心研究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可以认识的自然现象。于是苦心琢磨,下决心制造出一种能够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预防地震,解除人民的痛苦。

  张衡当时在洛阳工作,对地震有不少亲身的感受和体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另外,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2年),他作了太史令(掌管天象学、历数学和传习学问的官职)后,这促成了他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地动仪的发明。使他更有条件进一步开展地震科研活动,地震发生后,上报都由他记录。为了掌握各地震情,他也更感到需要仪器来观测。这促使张衡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一面不断地翻阅前人留下的资料,一面又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他破除迷信,一连苦苦钻研了六年,这位五十五岁的科学家,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这是我国地震学系统研究的开端。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有八尺,形状象个酒坛子,其表面装饰着各样篆文、山、龟、鸟兽等纹饰。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铸有八个龙头,按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排列着。每一个龙嘴里都衔着一粒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蹲着八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大嘴巴。仪器内部中间设有都柱(即中枢机械),柱的外边通着八条道,每条道上都有发动机关。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传来了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就张开吐出钢球,"当啷"一声落在铜蛤蟆的嘴里,看守的人听到响声,跑去一看,便立刻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日期和地震的方向。

  张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成就。他亲自不断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用了七、八年苦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观察、测验,到公元117年,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担任太史令工作,先后两次,共计14年,他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对天体星象、日月星辰的观测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且画出了我国最早的星图。他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尤其是浑天仪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测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地动仪的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学生科技网 http://www.zxskj.com

  公元92年以后,连年发生大地震,经常发生大风灾。有一次,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拔树三万多棵,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张衡针对风灾,在发明地动仪的同时,还感到需要观测气象,创造一种风向计,防止风暴袭击,起到科学预报作用。他在五丈高的竿上,立起一只衔花的铜鸟,随风而转,可以看出风向,这就是候风仪,一般和地动仪混称为候风地动仪,又叫相风铜鸟。这和西方装置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不过,西方在12世纪时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的创造晚1000多年。候风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张衡的卓越成就。

  毫不退缩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的阻力才得以实现的。地动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里的居民百姓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无视科学的统治阶级,那些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为了麻痹人民,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却把自然灾害说成天意,极力炮制一种谶纬神学(谶纬是汉朝统治阶级向人民施行欺骗的一种极端荒诞迷信的东西,它在东汉时已成为皇帝崇信的重要国典之一),宣传迷信,由于张衡反对谶纬神学,因而朝廷对张衡恨之入骨。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奉者,恶毒攻击张衡,说:“你发明地动仪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张衡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这些虚伪之徒,歪曲历史。附和谶纬,献媚权贵,逢迎求荣,借以窃取个人利禄。”他们听了张衡切中要害的揭露,老羞成怒,猖狂攻击:“你的候风地动仪算不了什么发明,没有大用,做水运浑象,徒劳无益!”张衡听了这些谬论,哈哈大笑,反击道:“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笨蛋,靠谶纬吃饭,是一伙守株待兔的歹徒!”张衡连夜奋笔疾书一篇《应间赋》,批驳这些流言蜚语,他毫不退缩,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

  公元138年3月1日,张衡正在喝酒,地动仪上头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当啷”一声,落了下来,但洛阳城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都纹丝没动。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认为攻击张衡的时机已到,他们狂吠张衡是吹牛,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可是,张衡却坚信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以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临洮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皆服其妙了!但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架仪器早已失传了,直到我国解放后,才把它复原出来。

  不管反科学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反对张衡的卓越发明,但这一伟大发明的价值,却永远不能泯灭。1800多年以前,张衡的地动仪,已能测出千里以外的地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地动仪里面摆的构造设计,可能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波斯(今伊朗)和日本。

  公元139年,这位年纪六十二岁的老科学家,怀着晚年政治生活中不满当朝统治的悲愤,在洛阳与世长辞。

  河南石桥西南的鄂城寺,相传就是东汉时西鄂县城旧址,鄂城寺东侧的夏村寨,就是张衡旧宅所在地,现在叫作平子读书台,这一古迹说明了祖国人民对张衡的敬仰与纪念。

  张衡的一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孜孜不倦,毫不自满,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地前进。知识造诣广博而精深。文学艺术上有他杰出的代表作《二京赋》;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和空前卓越的发明,对圆周率的研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机械制造上,有他独特技巧的指南车和计里鼓车;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着反谶纬神学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功劳业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正如郭沫若题张衡墓前碑记写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5 17:35:14
张衡:字平子,世为南阳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在天文学专著方面,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4 00:14:30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