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什么是天文学家

请问什么是天文学家?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6 14:49:54
天文学家以天体以及天体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士,是物理学家的一种。
物理学家是指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即物理学)为目的的科学家。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法拉第。


史蒂芬·威廉·霍金
[编辑本段]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国际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终身教授。这位生于1942年的当代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年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年任教授,1979年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他的不朽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他于1978年和1988年先后获得物理学界两项大奖,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沃尔夫奖。1989年霍金获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合编)、《宇宙之始》(1983,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1995年9月16日,霍金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霍金有三个孩子。
1985年5月应邀访问中国。2002年8月来华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2006年6月15日,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以“宇宙的起源”为题的公开讲座。6月19日,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式并作学术报告。


发现氢气的伟大学者——卡文迪许
[编辑本段]
Henry Cavendish 1731一1810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的鲜明形象。在他们当中,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的形象也许有点奇特,但是他那献身科学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是完美而深刻的。
古怪的性格
17一18世纪,在欧洲的科学家中,出身于中产阶级的为数不少。当时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科学家很多是业余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作一些科学研究,器材、药品都得花自己的钱。这就要求科学家不仅具备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更需要一颗奉献给科学的心。卡文迪许恰好具备了这一切。许多人都说,卡文迪许是18世纪英国有学问人中最富者,有钱人中最有学问者。这样说的确毫不夸张。
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德文郡公爵二世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肯特郡公爵的第四个女儿。早年卡文迪许从叔伯那里承接了大宗遗赠, 1783年他父亲逝世,又给他留下大笔遗产。这样他的资产超过了130万英镑,成为英国的巨富之一。
尽管家资万贯,他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身上穿的,永远是几套过时陈旧的绅士服。他吃的也很简单,就是在家待客,照样是羊腿一只。
这些钱该怎么用,卡文迪许从不考虑,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一老翁前来帮助他整理图书。此老翁穷困可怜,朋友本希望卡文迫许给他较厚的酬金。哪知工作完后,酬金一事卡文迪许一字未提。事后那朋友告诉卡文迪许,这老翁已穷极潦到,请他帮助。卡文迪许惊奇地问:“我能帮助他什么?”朋友说:“给他一点生活费用。”卡文迪许急忙从口袋掏出支票,边写边问:“2万镑够吗?”朋友吃惊地叫起来:“大多,大多了!”可是支票已写好。由此可见,钱的概念在卡文迪许的头脑中是很淡薄的。
在当时,贵族的社交生活花天酒地。卡文迪许却从不涉足。他只参加一种聚会,那就是皇家学会的科学家聚会。目的很明确:为了增进知识,了解科学动态。当时的目击者是这样描述的,卡文迪许来参加聚会,总是低着头,屈着身,双手搭在背后,、悄悄地进入室内。然后脱下帽子,一声不响地找个地方坐下,对别人都不理会。若有人向他打招呼,他会立即面红耳赤,羞涩不堪。有一次聚会是一位会员作实验示范。这位会员在讲解中发现,一个穿着旧衣服、面容枯槁的老头,紧挨在身边认真听讲。当他看了他一眼,老头急忙逃开,躲在他人身后。过一会儿,这老头又悄悄地挤进前面注意地听讲。这奇怪的老头正是卡文迪许。
许多熟人都知道卡文迪许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谈话。在他的朋友中,能与卡文迪许交谈的没有几个人。化学家武拉斯顿算是其中一个。他总结了一条经验:“与卡文迪许交谈,千万不要看他,而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夭,就象对空谈话一样,这样才能听到他的一些见解。”就是这样,卡文迪许的话也不多,他沉默寡 言得出奇,在同龄人中,可能是话说得最少的人了。这种怪僻性洛的形成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他两岁时,母亲因生育他弟弟而病逝,从此他失去了母爱。他父亲忙于社交活动,撇下他交由保姆看管,与外界极少往来。直到11岁才被送入一所专收贵族子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仍然很少与别人交往,这就使他显得特别孤独、羞怯。
二氧化碳的研究和氢气的发现
由于这种古怪的性格,卡文迪许长期深居独处,整天埋头在他科学研究的小于地。他把他家的部分房子进行了改造。一所公馆改为实验室,一处住宅改为公用图书馆,把自家丰富的藏书供大家使用,1733年他父亲死后,他又将他的实验基地搬到乡下的别墅。将别墅富丽堂煌的装饰全部拆去,大客厅变成实验室,楼上卧室变成观象台。甚至在宅前的草地上竖起一个架子,以便攀上大树去观测星象。至于践踏了那些名贵的花草,他毫不在乎。这些都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池简直象着了魔一样。
在社交生活中,他沉默寡言,显得很孤僻,然而在科学研究中,他思路开阔,兴趣广泛,显得异常活跃。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质采矿,抽象的数学,具体的冶金工艺,他都进行过探讨。特别在化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他有极高的造诣,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
“ 1766年,卡文迪许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人工空气的实验”。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他对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在化学命名法提出之前,人们是这样称呼二氧化碳的)、易燃空气(即氢气)的实验研究。
早在1754年英国化学家布莱克就发现了固定空气,但是当时只知道加热石灰石可以获得它,人呼出的空气中含有它,木炭燃烧也产生它。至于怎样收集它,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都不了解。在这些方面卡文迪许做了建设性的工作。 卡文迪许考察了收集反应气体的排水集气法,他发现固定空气能溶解于水,室温下的水可吸收固定空气的体积比水本身的体积还要大一点,水冷时可以吸收得更多。若将水煮沸,溶解于水中的固定空气则会逸出。酒精吸收固定空气的本领更大,约是其本身体积的2.25倍。某些碱溶液也能溶解固定空气,因此收集固定空气不能采用排水集气法,而应在不吸收固定空气的水银面上进行。他的这一介绍对于当时科学家研究气体是很有启发的。
卡文迪许侧得国定空气比普通空气重1.57倍,测出了酸从石灰石、大理石、珍珠灰等物质中排出固定空气的重量,计算出这些物质中固定空气的含量。他还发现在普通空气中,若固定空气的含量占到总体积的1/9,燃烧的蜡烛在其中就会媳灭。这些实验研究使人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卡文迪许之前,许多人曾制取过氢气,但是并没有认真研究它。卡文迪许用稀硫酸或稀盐酸与金属锌或铁作用获得氢气,发现它点火即燃,不溶于水和碱,比普通空气轻11倍,与已知的其它气体都不一样,从而断定它是一种新的气体。他还发现,一定量的金属与稀酸作用所放出的氢气的多少,与酸的种类、浓度无关,而随金属不同而相异。
卡文迪许当时信奉燃素说,曾认为氢气就是燃素。恰好,当时的许多燃素说信徒都猜测燃素具有负重量。充满氢气的气球徐徐升空,曾使燃素论信徒受到鼓舞,他们的猜测似乎有了证明。然而细心的卡文迪许在弄清了空气的浮力原理后,以精确的实验测出氢气确有重量,从而否定了燃素具有负重量的观点。尽管他是信奉燃素说的,但是他更尊重科学实验的事实。
确认水的组成和意外的发现
从1771年起,卡文迪许全神贯注在电学的实验研究上,这是他的一个系统、持久的研究课题。直到1781年普利斯特列在一项卡文迪许曾探索过的研究题目上有了新的发现,才把卡文迪许重 新技回到气体的研究中。
1781年,普利斯特列宣称他做了一个“毫无头绪”的实验:他将卡文迪许发现的氢气和自己发现的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混和在一闭口瓶中,然后用电火花燃爆,发现瓶中有露珠生成。他怀疑自己的实验结果,也无法解释自己的实验。当普利斯特列将这一情况告诉卡文迪许后,引起了后者的兴趣。在征得普利斯特列的许可后,卡文迪许继续这一实验。由于他设计的实验较精确,很快得到结论。在他1784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空气的实验,中指出:氢气和普通空气混和进行燃爆,几乎全部氢气和1/5的普通空气凝给成露珠,这露珠就是水。他又采用氧气代替普通空气进行多次实验,同样获得了水。他还证明氢气和氧气相互化合的体积此为2.02:1。由此他确认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化合而成的。
在上述实验中,卡文迪许遇到两个意外的问题。他发现燃爆氢气与氧气的混和气体时,有时所产生的水有点酸味,用碱中和,再将水蒸发能得到少量的硝石。若氧气愈多,生成的酸也就多些;若氢气过量,则没有酸生成。这是为什么?为此他继续作了一系列实验,终于解决了疑难。
在1785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水的酸味是因为水中含有硝酸或亚硝酸,它们的生成则由于氧气中混有氮气,在电火花燃爆的高温中,氧气和氮气会化合。而氢气与普通空气混和燃爆时,由于大量氮气的存在,反应温度不够高,从而无法生成硝酸。这一精细的实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由空气制取硝酸的方法。
卡文迪许还发现,燃爆反应后的硝酸或亚硝酸用钾碱溶液中和,过量的氧气用硫化押溶液吸收掉后,试管里仍剩下一个很小的气泡,这气泡的体积约是氮气总体积的1/120。这部分气体的性质与氮气不一样。根本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究竟是什么呢?卡文迪许没法讲清。但是他为后人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直到100年以后,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才证实,这部分气体是惰性气体。
不图名不图利
卡文迪许1767年发表的论文也引人瞩目。这篇文章介绍了他、关于水和固定空气的实验。将一个深水井的井水进行煮沸,发现有固定空气逸出,同时产生白色沉淀。他认为白色沉淀和固定空气原先都是溶于水的,它们可能是溶于水中的石灰质土。为了证明这一看法,他在清澈的石灰水中通入圃定空气,开始时产生乳白色沉淀,继续通入固定空气后,沉淀复又溶解,溶液再次澄清透亮。这时他将这溶液煮沸,立刻就象井水那样释放出固定空气并产生白色沉淀。
卡文迪许的这一实验和他的解释使人们认清了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石灰岩遍布的地区,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或泉水流经石灰岩地层、慢慢地溶解部分石灰石形成重碳酸盐溶液。这些溶液在石岩中缓慢下滴时,可能因温度变化或水汽蒸发,二氧化碳乘机逸去,碳酸钙结晶析出,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石钟、石乳、右笋等奇特的景象。喀斯特地形构造有了科学的解释。
卡文迪许自1766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化学、物理学的富有成果的报告,逐渐引起英国乃至欧洲科学界的震惊,当时有人表示怀疑,为此英国皇家学会曾组织了一个委员会,重复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完全证实了卡文迪许的卓越实验技巧和他对科学的诚实态度。卡文迪许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赢得了科学界的尊敬。
卡文迪许对牛顿是非常敬仰的,他从牛顿身上不仅吸取了献身科学的力量,还接下了牛顿的许多研究项目。他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研究过动力学;依据牛顿提出的热是微粒振动的观点,做了有关热的许多实验、发现了比热的测定法。他还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定出地球的密度为水的密度的5.5倍,由此可以计算地球的相对重量。这些著名的实验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卡文迪许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高超的实验技巧。
卡文迪许从事科研不图名、不图利。当许多人推崇他发现氢气时,他谦逊他说:“这事早有别人注意到了。”他的许多论文和实验报告,没有急于发表,特别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许多论述基本上没有公开发表。也许由于他慎重,也许由于他羞怯,他自认为没有足够实验依据的手稿大部没有发表。所以在他将近5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没有写一本书,这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很可惜的。
卡文迪许虽然一生独居,但是科学研究所开辟的新天地给他的生活提供了特别的斤趣。虽然他自小身体虚弱,但是他的生活一直很有规律,所以很少生病,直到1810年3月10日,才以79岁的高龄与世永别。


奥 斯 特
[编辑本段]
(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1801~1803年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 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 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3 11:41:27
天文学家以天体以及天体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士,是物理学家的一种。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编辑本段]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生卒年不祥),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外国天文学家
[编辑本段]


托勒密
哥白尼
伽利略
爱因斯坦
第谷
哈雷
牛顿
开普勒
霍金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探究天文学家的故事: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里斯:为什么太空如此魅惑

天文学家能看见过去某个时刻的景象
  9月25日,马丁·里斯教授在剑桥天文学研究所欢迎记者,一开始就带着真诚的热情说,“知道吗?世界上最让孩子们入迷的,一是恐龙,再就是太空。”
  他显然知道天文学的迷人力量。
  不过,他从纯粹数学本科毕业时可没想过天文学。后来他遇到剑桥大学天文学家丹尼斯·西亚马,并成了他的博士生--西亚马以栽培众多现代著名宇宙哲学家而闻名,其中包括了斯蒂芬·霍金。
  “当时还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我考虑过统计学、经济学,也有天文学,结果认定自己不喜欢抽象的东西,而更愿意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机,因为1960年代,物理学出现一批历史性的重大发现,牛顿的传统理论受到冲击,爱因斯坦的现代理论获得证明,这削弱了学术界前辈对后辈的领先优势,后辈得以在一个比较平等的环境开始学术竞赛。
  那么,运气对一个科学家的道路有什么影响呢?
  “我的幸运在于选择了一个刚刚出现新发现的领域,”他说,“因为新发现意味着新问题,可能激发新技巧、新方法,无论对前辈后辈而言都是新的,大家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只要率先解决问题就能奠定专业声誉。”
  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自从伟大的牛顿在这里工作以来,一直是世界天文学研究中心之一(传说导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棵苹果树的后代现在仍然站在原来的位置)。过去300年,天文学的发展有起有伏,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时期,因为我们拥有更强大的望远镜和更高速的电脑,比如现在最厉害的望远镜可以看到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星系。
  可是,按照光年的定义,我们看见的是距离现在已有120亿年的景象,谁知道此时此刻那个星系是不是仍然存在呢?
  “说得对,”里斯教授笑了,“我们看见的确实是很久以前的景象,我们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景象推测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相信宇宙的进化应该是相似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努力解释我们可以看见的景象。地球的进化只有30亿年,跟宇宙相比还是很短的,我们试图把这个过程放在更广阔更漫长的宇宙进化的背景下,希望可以最终推算到大爆炸的时刻。
  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有一个区别,地质学家只能通过并不一定完整的化石鉴别其具体年代,天文学家却能真切看见过去某个具体时刻的景象,这也是天文学的一个迷人之处。”
  天文学的另一种魅力,他接着说,是能在极端环境下检验我们已经熟悉的自然规律,毕竟这些规律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和总结的。
  “后人类”和《我们的最后世纪》
  随着对宇宙的了解逐步加深,他说,我们对许多基本概念的看法也相应改变。比如时间,现在普遍认为太阳有96亿年寿命,现时刚进入壮年期,还有大半寿命,而宇宙的寿命可能是无限的,若是这样,我们对人类在整个生物进化链的位置就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不是进化终点,只是一个中间产品,于是就有了考虑“后人类”的必要。
  按照里斯教授的设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类会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自我毁灭,比如错误运用科学,而这一思考变成他在今春推出的新书--《我们的最后世纪》。
  该书轰动一时。单从标题看,确实有一点末日预言的味道。
  “原来标题后面还有一个问号,可是书商去掉了。”里斯教授有一点无奈。实际上,书里说的主要是人类自己可能导致的灾难,比如核武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世纪,因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掌握毁灭自己文明的力量,同时具有发展这种文明的本事,这种文明能否存在下去,命运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可是,错误使用科学与正确使用科学的界线究竟在哪里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里斯教授说,“我倒是希望我的书有助人们思考这个问题。”
  “如您所说,现有设备已经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星系,为什么还要进行载人飞行计划?这样做代价很高,风险很大,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外星移民吗?”
  “我不认为可以大规模移民,”他说,“因为我们已经了解的星球的环境都不怎么舒服,要么像地球两极,要么像海洋深处,都不是好地方!但我确信,也希望,50到100年后,会有一群人作为探险者在其他星球生活。我希望这些人的数目不会太少,最好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这种技术,这样探险者们就有机会结成社区,讨论在外星生活的各种问题。”
  “那么说,载人飞行是某种探险。”
  “是这样,”他说,“不过我更愿意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从短期而言,不错,许多事情可以由机器人代劳,但是从非常长期的角度来看,假如美国、俄罗斯开发的(载人飞行)技术就此消亡,那也是让人伤心的。现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打算将他们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是一件好事。”
  “如您所说,天文学一直令人着迷,可是大爆炸、白矮星、小行星撞击这样的题材同样会让人们担心,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保证?”
  里斯教授笑起来,“不应该担心。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今天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并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高,我们这辈子赶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也就只有大约二万分之一。更让我担心的倒是人类自己产生的风险,比如核战争,生物学灾难或地球过热导致的生态学危机。而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现在拥有更好的技术,有助于发现其可能性甚至摧毁它。
  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类自己的行为,这是更实在的风险。”
  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多年来,马丁·里斯教授一直积极参加科普工作,为报刊撰写文章,而他的7本专著里就有5本属于科普题材,曾获美国物理学研究所科学写作奖。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之前,他的另一部近作是《我们的宇宙栖息地》,一位同行为此热情赞扬他“也许不是惟一的星系向导,但一定是惟一住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星系向导)”。
  然而科普工作只是他的“副业”,他还在许多著名学术研究机构任职:实际上,他并未放弃在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结构形成和普遍宇宙哲学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天文学家之一。
  “我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自己的发现是很重要的,”他说,“有些领域,参与科普工作对学术声望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在天文学方面,作为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学科,许多研究是由公众资助的,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正在做什么,让公众了解工作的进展,科学家有必要在这上面花点时间,而不仅仅是跟自己的同行讨论。
  在我看来,能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讨论是很有趣的经历,假如自己的工作只能跟少数几个同行分享,未免乏味了些。”
  “而且,公众对这个学科具有强烈兴趣对科学家也有好处,因为公众会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比如最初是什么?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而我们回答不了。这就提醒我们,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回答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是朝这些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迈进而已。”
  那么,对于新一轮寻找外星智慧生命证据的热潮,他有什么看法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找到任何证据,”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甚至还不了解简单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就算存在简单生命,是不是一定就会变成我们(凭现有知识)可以辨认的智慧生命。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想,智慧生命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找不到智慧生命的证据,一定程度上会令人失望,但是,也许我们能从以下结论得到补偿:地球可能真是宇宙里最重要的地方,是惟一出现生命进化的地方,是宇宙生命的起点,那么,50亿年以后,来自地球的生命就可能散播到很远很远的空间深处!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所作所为,其影响范围就不仅仅限于我们自己,而是涉及地球生命能不能散播出去。”而这也是他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中探讨的一个话题。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6 17:04:59
天文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生卒年不祥),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学家以天体以及天体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士,是物理学家的一种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6 19:21:44
天文学家以天体以及天体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士,是物理学家的一种。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生卒年不祥),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外国天文学家


托勒密
哥白尼
伽利略
爱因斯坦
第谷
哈雷
牛顿
开普勒
霍金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8 14:16:14
天文学家以天体以及天体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士,是物理学家的一种
http://baike.baidu.com/view/68632.html?wtp=tt有具体内容。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