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历法的成就有哪些?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9 10:56:14
中国历法的发展史
[编辑本段]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我国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即以《书经·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伦比之历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注21),所言历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摘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286-359页収录《殷周社会考》一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该书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四分历问世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比现在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在0.04日。

  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气和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黄经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气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黄经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首次将东晋虞喜(公元281-356年)发现的岁差引用到他编制的《大明历》中,并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的岁差值,这个数值虽然偏大,但首创之业绩是伟大的。祖冲之测定的交点月长为27.21223日,与今测值仅差十万分之一。到了隋代,刘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订《皇极历》时,他采用的岁差值较为精确,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刘焯制订的《皇极历》还考虑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为推得朔的准确时刻,他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一创造,不仅在中国制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数学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唐代值得介绍的历法还有《大衍历》和《宣明历》。

  唐代一行在大规模天体测量的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历》的初稿,一行去世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

  《大衍历》用定气编制太阳运动表,一行为完成这项计算,发明了不等间二次差内插法。《大衍历》还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法,来处理行星运动的不均性问题。《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

  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它给出的近点月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测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测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时差、气差、刻差而著称,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确度。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优。《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

  宋代最富有革新的历法,莫过于北宋时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我国历代颁发的历法,均将十二个月分配于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遇闰月,所含闰月之季即四个月;而天文学上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做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历法上难以统一。针对这一弊端,沈括提出了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后世称它为《十二气历》。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月。十二气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十二气历》实为一种阳历,它既与实际星象和季节相合,又能更简便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可惜,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太大而未能颁发实行。

  中国古代历法,历经各代制历家的改革,至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南起北纬15°,北至北纬65°;东边起东经138°,西至东经102°。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订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授时历》博采众家之长,如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数值,采用了金代赵之微《重修大明历》的数据;回归年长则取《统天历》的数值等。《授时历》创新之处颇多,如废弃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尾数的旧飞;创三次差内插法求取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绕地球的运转速度;用类似于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圆术,由太阳的黄经求其赤经、赤纬,推算白赤交角等。

  《授时历》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制成,次年正式颁发实行,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长达363年,足见《授时历》的精密。

  明代末年,一批懂天文学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中国学者向他们学习了欧洲天文学的计算方法。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和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预报有错,而徐光启按西法预报均得应验。于是,崇祯皇帝接受礼部建议,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修订历法。徐光启除选用中国制历家之外,还聘用了耶稣会士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来历局工作。历经五年的努力,撰成46种137卷的《崇祯历书》,该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例如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引入了圆形地球、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的明确概念;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学的准确公式;采用欧洲通用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360°,分一日为96刻,24小时 ,度、时以下60进位制等。徐光启的编历,不仅是中国古代制历的一次大改革,也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崇祯历书》撰完后,明已近灭亡,未能用来编历。清初,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103卷,连同他编撰的新历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颁发实行。新历本定名为《时宪书》。删改后的《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8 10:38:59
中国历法由来的故事
——罗彭程

发生在数百亿年的银河系,宇宙变化,混沌初开,天地成形,万物着落,终生规律。
帝俊首娶了冰肌玉肤的羲和为妻,婚宴后的春秋里他心生邪念,爱上了闭月羞花的小姨妹,一心想把她占为己有,以满足心性上的欲望。善良的羲和宽容了丈夫娶嫦羲为妻。帝俊说:“你们姐妹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一夫两妻制”的生活在好们那里和谐美满。
不知过了多少个漫长的春秋?姐妹俩都怀上了身孕,分别给帝俊生下二十二个儿女,起先是姐姐羲和生下十个儿子,十子依次称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他们十兄弟绰号叫“日”,被称为“金乌”和“太阳”。后来妹妹嫦羲生下十二个女儿,十女依次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她们十二个姐妹绰号叫“月”,被称为“银乌”和“太阴”。不知过了多少个漫长的春秋?姐妹俩抛弃了儿女,跟随丈夫移民了“未知星系”,丢了心的爱嫦羲的后羿心扉藏泪。
在中国十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汉,简称“干支纪法”,标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

释义:
[编辑本段]
1.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
相关文献:
《汉书·律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
《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 贞观 初,与 傅仁均 争历法,议者多附 淳风 。”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二》:“ 太初 历法,其在立冬、小雪,则曰於 夏 为十月, 商 为十一月, 周 为十二月,则 秦 汉 十月皆建亥也。”
元 姚燧 《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积月为岁,积岁为世,必於历法益精益密。”

2..违犯法纪。
相关文献:
《大戴礼记·盛德》:“凡民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卢辩 注:“乱法者生於不知足。”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3 00:34:48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来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历法叫阴历。

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即回归年)为根据而制订的历法,叫阳历。

我国的古代历法,把回归年作为年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月的单位,是一种兼顾阳历和阴历的阴阳合历。

我国的历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首创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最早的成文历法是出现于春秋末年的四分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它的岁实是365.25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数值。四分历规定19年7闰,十分精确地调整阴阳历,比希腊人发明这个方法要早160多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实行《太初历》,它是由西汉时期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的。它是自有科学历法以来,第一部资料完整的传世历法。它规定以正月为岁首,并首次引入了中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首次计算了日月交食的发生周期。历中所采用的行星汇合周期的数值也较为准确。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它首次引用了岁差,虽然数值精度不高,却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祖冲之在《大明历》中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历的19年7闰更为精密。他推算的回归年日数为365.24281日(现测值365.24220日),交点月日数 为27.21223日(现测值27.21222日),这些数值与现测值都很相近。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僧一行编制了《大衍历》。为了制定历法,一行于公元724年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使我国在子午线长度的实际测定上走在了世界的前例。《大衍历》的成就主要是正确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规律,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

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制定了《授时历》。郭守敬经过推算,确认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所用回归年长365.2425日是最为精密的,现今世界通用的格里历的岁实也是这个值,但它比《统天历》和《授时历》晚三百年。郭守敬还大胆废弃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日法、并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的千年旧习,将历中所有数据改为小数。他所测定的黄赤大距,十分接近近代天体力学公式计算值,法国拉普拉斯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汉元光元年历谱是汉元光元年历谱的一部分,汉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全历共32简,距今约2000年。1972年于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现存山东博物馆。

历谱相当于后世的历书、日历。汉代的历谱多为每日一简,分十二栏,记十二个月中每日的干支,以冬至、立春、夏至、立秋、伏腊等主要节气注历。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4 16:35:09
河南登封县有一座观星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之一。相传周代周公曾在此建台测影。它比公元前二、三世纪所建的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迪斯观星台都要早。

北京的古观象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9年设计兴建的,明代进行全面修葺,在当时是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从明朝正统初年至1929年,连续从事观测近500年,在世界上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陨石的记载,见于《春秋》:“鲁僖公16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没明白)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石陨石,是1976年3月8日在吉林省陨落的重达1770公斤的陨石。

我国在殷墟甲骨上已有5次日食记录。《春秋》一书记录了36次日食,其中32次已经证明可靠,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汉书》记载了公元前28年一次太阳黑子出现的日期、形状、大小和位置。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太阳的边缘有像火焰一样的东西上下翻腾,叫做日珥,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用肉眼看到。我国甲骨文中关于日珥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十四世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珥的记载。(古人眼睛当真这么好?)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一种简单仪器——日晷来观察太阳,在世界上最早定出了一年有365.25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隋代的刘焯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用来推算日、月、五星运行度数的速度,这在天文学上是个创举。

我国《诗经》记录的公元前776年8月21日发生的月偏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记录。这比埃及早了55年。

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记录,在我国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已有记载。《汉书·天文志》中说“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在上世纪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就把我国记载的这颗新星列为第一颗。

世界上有关彗星的最早记录见于我国《春秋》(公元前613年)。

我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曾用肉眼看到了木星卫星,这要比伽利略早将近2000年。(蒙的吧?这条不可信)

我国唐代科学家张遂打破了恒星位置永远不变的说法,成为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人,比西方早1000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些星图,都是我国的星图。其中以唐代敦煌星图最早,星数也最多,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气愤!!)

公元前六世纪我国产生了十九年设七个闰年的历法协调阴阳历。西方比我国晚100多年才有这种置闰的历法。

我国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记载和指算日期的记录。从公元前722年直到公元1911年,我国的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过,这是世界上迄今最长久最完整的记日。

宋代杨忠辅创制的《统天历》一年为365.2425日,只比地球绕太阳一周世纪周期差26秒,与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历一年的长度完全一样,但比西方早采用400年。

我国《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夏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590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后汉书》中有地动仪的记载,这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条似乎妇孺皆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汉武帝时就有了测量天体位置的赤道坐标的浑天仪。元代郭守敬对浑天仪做了彻底革新,发展出了简仪,是从浑天仪基础上分解出的装置。郭守敬创造的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比欧洲的第谷采用的类似赤道装置早3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是我国汉朝初年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它比欧洲制造出类似的湿度计早1600年。

我国发明和应用雨量器比外国早很多。宋代秦九韶所著《数书九章》中就有一道关于计算雨量器容积的算题。欧洲到1639年才出现用容器收集雨水进行计算。

东汉张衡发明了指示风向的风信器——相风铜鸟。欧洲屋顶上的候风鸟,到十二世纪才有记载。

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是我国唐代学者李淳风。他在气象专著《乙巳占》中把风分为8级。(这老头好有名)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是我国苏颂发明的,此钟自动报告昼夜时刻和日出日落。(自动?电池驱动的?匪夷所思)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2 13:45:15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量出现.如:"古历五星之推,无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 行."(《汉书 天文志》)春秋时期,沿黄,赤道带将临 近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齐备.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注》)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
时,所以为众验."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叫做"视":"视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淮南子齐俗》)在战国和汉代著作中常见八方风名,而由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和四个卦名组成的二十四个方向在汉代已经出现,《乙巳占》中的占风图,亦列有二十四个风向.对于风速的观测,认为风力大,"其来远",风力小,"其发近",并根据树木受风的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把风力分为八级: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和飞沙石,拔下树及根.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观测冬至或夏至天气的湿度情况.并用阴阳二气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
子 天文训》)此即所谓"悬炭识雨". 上述天文气象方面的成就被吸收人中医学中, 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基础和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中,五星变动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因素之一.五星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系统.五星变动,各从其化,通过对四时气候的影响而对人体发生作用.天人相应论还根据二十八宿观测太阳行度,并以此来记数人体卫气运行周分与太阳行度的相应规律:"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 …旧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灵枢 卫气行》)    在宇宙生成论上,"《黄帝内经))选择了宣夜说作为自己的宇宙理论",[2s〕在《素问 天元纪大论》和《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都有着与此相似的,精彩的论述. 宣夜说中的气是日月众星存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被天人相应论所接受,将万物与自然统一于气,为阐明天人相应论的内在机理确立了大前提. 天人相应论中气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采用了((尚书 洪范》的五行思想,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将其分为五类,即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分属于五行系统.对于五气性质的阐述与《尚书大传》也基本相同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