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中国天文学史

谁知道中国天文学史?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6 10:27:45
建议去这个网上看下面这这个网上的一部分,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php?topic_id=1643776&board_id=152
中国天文学史

西元前40世纪

已有天文定向知识,在西安半坡遗址中的房基门朝南,墓葬有一定取向。仰韶文化出土文物中,人面鱼纹和蟾蜍图案可能分别表示当时对太阳和月亮周日运动的认识。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太阳纹陶片,其复原钵饰有12个太阳,可能已将黄道带分成12宫,也可能是一年分成12个月的意思。

已看到太阳表面上的黑子。陕西华县属庙底沟型文化的一只彩陶上有鸟驼日图,《春秋纬元命苞》有“日中有三足鸟”。的记载,都是太阳黑子的记事。

西元前30世纪

已用观测日出正东定春分日,并在该日举行宾祭祭祀日出,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含陶文的 陶尊,就是祭祀日出的礼器。《尚书.尧典》有“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山海经》中有六座日出之山的记载,而陶文正是太阳出山之意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4 15:36:42
中国天文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篇章,记载历代历法的资料,称为“历志”或“律历志”。中国古代的历法相当于印度的悉檀多(Si-ddhanta)或阿拉伯的积尺(Zij),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排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跟欧洲不同,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各国的古代天文学都是以历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另一方面,中国又跟印度和阿拉伯不同,后者长于行星位置的计算,而中国则长于日月运行的计算。
  天象观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专门记载这类资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主要的观测仪器──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同希腊用的黄道式装置不同,中国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装置。记录观测数据的度数,在明末以前中国一直是分圆周为□度,而受巴比伦影响的各国则用360°。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元代的《授时历》为标志(见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最高峰。明代有二百年的停滞。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对天文学产生新的要求。正在这时,欧洲一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这一要求,采取学术传教的策略,把一些不破坏其宗教信条的欧洲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给中国。这样,中国天文学就开始同西方天文学融合。1859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英国J.F.赫歇耳的《谈天》,中国人得以窥见近代天文学的全貌。但由于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代化的天文台和观测手段,都不可能建立和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仪器设备、台站建设、干部培养等工作,才列入国家计划,得到较大的发展。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