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隋唐天文学论文

谁知道隋唐天文学论文的情况?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8 13:22:55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刘焯
开放分类: 天文、科学家

刘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4 23:35:24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3147848.1/
中文摘要: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自西汉时两国已有交通,至唐代时达到顶峰。两国间数学与天文学交流随之发展,引起中外科学史家的关注。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印天文学之关系的研究,早期讨论关注天文学起源问题,近年来通过对两国数理天文学问题的研究,讨论两国天文学交流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印天文历法著作中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古代印度数理天文学概貌和涉及两国岁差、晷影、漏刻等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为全面开展中印数理天文学比较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 结合古代中印交流的历史背景,讨论了印度数理天文学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巴比伦、希腊及阿拉伯天文学的特点,并阐述隋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中土的传播情况。 二、 讨论作为古代印度数理天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印度正弦表。从对印度5~18世纪正弦表的构造方法与特点的分析,指出印度正弦表中既保留了希腊弦表的特点,又有其创造性。印度正弦表随瞿昙悉达编译《九执历》传入中国,但没有影响中国数理天文学。 三、 讨论中印关于岁差的认识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历法中关于岁差存废问题的争议的四个焦...
英文摘要: The Exchange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India began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reached the summi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historians of science are paying a good deal of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ancient tim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other scholars, some concrete problems in terms of th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general picture of the Indi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and the theories of the p...
目录:引言 5-8
第1章 历史背景 8-20
1 印度的历史和地理情况 8-9
2 古代印度数理天文学概述 9-14
3 古代中印交流 14-20
第2章 印度正弦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9
1 印度正弦表 20-23
2 印度正弦表的构造方法 23-24
3 印度正弦表的种类 24-26
4 印度正弦表传入中国及其影响 26-29
第3章 中印岁差认识比较研究 29-43
1 岁差的理论分析 29
2 岁差的发现 29-30
3 中国古代历法中引入岁差的争议 30-38
4 印度天文学家对岁差的认识 38-39
5 中印岁差认识比较 39-43
第4章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 43-52
1 《大衍历》的九服晷影算法 43-44
2 《钦天历》的九服晷影算法 44-46
3 《崇玄历》到《观天历》的九服晷影算法 46-49
4 《纪元历》到《授时历》的九服晷影算法 49-51
5 分析与结论 51-52
第5章 中国古代漏刻算法 52-62
1 消息定数之发明 52-54
2 消息定数之数理天文意义 54-57
3 其它历法中的消息定数 57-60
4 结论 60-62
结语 62-63
参考文献 63-66
后记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2 14:22:57
隋唐时期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密切联系的,历法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天文观测更加准确和精密;而天文观测的飞跃,又会推动历法更趋科学化。教师应讲明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我国历法在隋唐的发展和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第二是我国天文测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元十二年(724),一行先后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观测,他还设计了天文仪器复矩图来测量北极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长度,提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距离多少里”(按唐代尺度应是351里80步)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制历思想的一大进步。一行成为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柳宗元的《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则在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刘焯是隋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于604年撰成《皇极历》,后世历家咸称其妙。他最先把张子信的三大发现引入历法,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三大发现的具体计算和合理应用问题。 和刘焯同时的另一位天文学家张胄玄,也吸取了张子信的工作成果,约于610年编成大业历。虽然大业历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置不如皇极历周全,却也别树一帜,尤其在五星运动的研究上最为突出。曹士,是唐代民间天文学家。在780—783年间,他撰成符天历,这仅是一种民间小历,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实际上,却在历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从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较完善的境界。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5 22:23:13
这是一些资料
这一时期天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一系列天文数据趋于精确,一批新的天文现象的发现,历法中的数学计算方法,向着严密化和公式化方向演进,这些使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从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较完善的境界。

一、祖冲之及其大明历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今河北涞水县),是刘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研究,使他名闻遐迩,其实他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远非止于此,在天文历法上,亦堪称一大家。463年他撰成大明历,内中多所创新,是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历法之一。
把岁差现象首次引入历法,是祖冲之的一大贡献。由于我国古代历法在计算日月五星的位置时,是以冬至太阳所在恒星间的位置作为基准点的,所以岁差概念和数值的引进,就使得这一基准点的位置得到较好的校正,从而使日月五星位置推算的准确度得到根本的保证。
大明历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日,误差仅46秒,这是我国古代所用的最佳值之一。(28)该值的取得,与祖冲之巧妙、正确地应用刘洪等人在173年的日影测量结果有关,还与祖冲之发明的冬至时刻测算法密切相关。该测算法是在测量冬至前后数日午中的日影长度的基础上,并在假定这前后数日影长的变化是均匀的前提下,用线性比例的方法求取冬至的具体时刻,它嗣后成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经典测算法。
在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精确测算的基础上,祖冲之还很好地选定了十分准确的新闰周:391年144闰,这是我国古代得到的最佳闰周。
在大明历中,祖冲之还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交点月(月亮相继两次通过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的长度值:27.2122日,误差仅1秒左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水平。(29)
对于五星会合周期,祖冲之也进行了重新测量,得木星398.903日(误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误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误差0.022日),金星583.931日(误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误差0.002日),从总体上看,其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争取大明历得以颁行,祖冲之曾与守旧派戴法兴辩论,写下了驳议之文,是为科学思想史上的名篇。他坚持改革,反对“信古而疑今”的思想,他“愿闻显据,以核理实”的实事求是态度,他“考影弥年,穷察毫微”(30)的实践精神,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芒,照耀着人们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

二、张子信的三大发现

张子信,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是北魏、北齐间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隐居于一海岛,专心致志地用浑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570年前后,他获得了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大发现:
一是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张子信由观测得知:太阳视运动从平春分到平秋分(时经半年)所历的黄道度数,要比从平秋分到平春分(亦时经半年)所历度数少若干度,于是,前半年太阳视运动的速度自然要比后半年来得慢,这是他导出这一发现的途径之一。途径之二,是循着与刘洪当年相似的方法达到的。张子信指出:欲使交食发生时刻的预推值与实际相吻合,除虑及月亮运动不均匀性的影响外,还须加上某一改正值(称为“入气差”),(31)该值的正负、大小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和稳定的关系。这是刘洪“消息术”的再发现。更重要的是,张子信由此升华出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结论,给予“入气差”以合理的解释。他还推算出了二十四节气“入气差”(即二十四节气时,视太阳实际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的具体数值,这是我国古代对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所作的最早的明确的定量描述。
二是关于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张子信发现,依据传统的方法推算得的五星晨见东方的时刻,往往与实际天象不相符,常有应见而不见,或不应见而见的情况发生。由进一步的考察,他确认五星晨见东方时刻的这种超前或滞后及其时间的长短(称为“入气加减”(32)),也与二十四节气有紧密的、稳定的关系。张子信以为,这正是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具体反映。同样,他也推算出了五星二十四节气“入气加减”的明确数值,从而实现了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初始的定量描述。
三是关于食差的发现,这是关于交食研究的一大进展。张子信认识到简单地根据传统的食限法,还不能断然判定日食发生与否,即在已入食限的条件下,如果当时月亮在黄道之北,则必发生日食无疑;而如果当时月亮在黄道之南,则不发生日食。(33)这里,张子信是发现了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月亮视差是指在地面上的观测者看来,月亮真实位置的天顶距(Z)总比视位置的天顶距(Z+△Z)来得小的一种天文现象(见图1)。对日食而言(见图2),当月亮在黄道之北时,由于视差使月亮的视位置下降,令日月的距离更靠近,所以只要入食限则必发生日食;而当月亮在黄道之南时,也由于视差使月亮的视位置下降,遂令日月的距离增大,所以即使已入食限,还是不发生日食。这就是张子信关于食差的发现的真实天文含义。
张子信的这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为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增添了全新的内容。



三、刘焯的皇极历及其它

刘焯是隋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于604年撰成皇极历,后世历家咸称其妙。他最先把张子信的三大发现引入历法,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三大发现的具体计算和合理应用问题。
在皇极历中,载有二十四节气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改正数值表(日躔表),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份完整的日躔表,其前身即张子信的“入气差”。在应用日躔表进行任一时刻的改正值的计算时,刘焯首创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这一数学方法的物理意义,是把某一时段内太阳视运动的速率看成是匀加速或匀减速的。这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计算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刘焯成功地解决了同时考虑日、月运动不均匀性影响的定朔计算方法,使真正朔日时刻的计算精度得以提高。
在皇极历中,还载有五星入气加减的数值表,其源由亦当来自张子信。重要的是,刘焯首创了推算五星晨见东方时刻的三段计算法:平见—常见—定见法。即先把太阳和五星的运动视作是匀速的,由此可算得平见时刻(T0);次由五星入气加减表求得五星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值(△t),则常见时刻=T0+△t;再由日躔表算出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值(△T),于是定见时刻=T0+△t+△T。
关于日月交食的研究,在皇极历中载有“推应食不食术”和“推不应食而食术”,(34)这是对张子信第三大发现的具体补充和发展。此外,刘焯还首次提出了食差对日食食分大小的影响的具体算法,以及交食起讫时刻的计算方法,并对于交食的亏起方位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讨论。
刘焯还是黄道和白道宿度变换的首创者。他曾测得75年差一度的新岁差值,这是一个相当准确的数值。他对南北相距千里,日影长度相差一寸的旧说,持反对的态度,并提出由实测加以验证的具体建议。可惜这一建议连同他的皇极历均未被采纳,但他的科学业绩却是不可泯灭的。
和刘焯同时的另一位天文学家张胄玄,也吸取了张子信的工作成果,约于610年编成大业历。虽然大业历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置不如皇极历周全,却也别树一帜,尤其在五星运动的研究上最为突出。张胄玄测得五星会合周期分别为:木星398.882日(误差0.002日),火星779.926日(误差0.011日),土星378.090日(误差0.002日),金星583.922日(误差小于0.001日),水星115.879日(误差0.001日),它们是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最佳成果。又,张胄玄对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进行描述时,以为在某些动态段中,五星的运行速率是依等差级数变化的,并解决了等级差数求和的问题,这在天文学上和数学上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2 15:27:46
你要的是隋唐时期的天文情况吧,
下面是一些资料
隋代的历法
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的时候,“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在为他积极制造改朝换代舆论、宣扬符命征象的人士中,有一位略知历法的道士张宾。隋皇朝建立以后,最初沿用北周的《大象历》。为满足新朝改历的政治需要,张宾献上了对何承天《元嘉历》略加修改而成的《开皇历》,于开皇四年(584)颁行天下。但是曾担任过北齐历官的刘孝孙,以及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刘焯等都不赞成使用《开皇历》。他们清楚地看出《开皇历》的缺陷,如该历糟粕较多、术意不清、推算不准,特别是并未吸取《元嘉历》的优点,制历者不懂岁差,也不知道定朔,而这些问题早已分别为南朝的祖冲之和何承天所解决,因此,其历术明显地落后于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张宾倚仗皇帝的宠信,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攻击二刘“非毁天历,率意迂怪”,“妄相扶证,惑乱时人”,并将他们逐出京城。张宾死后,刘孝孙带着自己编的一部历法再次上京谋求改历,可是又受到与张宾一党的太史令刘晖的压制,后刘孝孙虽然进入司天监,却“累年不调,寓宿观台”,无法出头。后来孝孙抱书扶棺冒死上奏,于是引起隋文帝的注意,并命人经过实测比较后再决定是否改历。开皇十四年(594),经实测证明,刘孝孙的历法和参与实测的另一部张胄玄的历法,都比《开皇历》优越,孝孙提出先斩阻碍改历的刘晖,再议改历,但杨坚不肯,也不采用他的历法。不久后,刘孝孙去世。开皇十七年颁用了张胄玄的新历。
曾经看过孝孙历术的刘焯,对张胄玄的历法提出许多批评,指出其术文不少是抄袭刘孝孙的,历法也比较粗疏。他于开皇二十年(600)编成一部新的历法《皇极历》,希望能得到颁用。但张胄玄与太史令袁充编造了所谓“日长之瑞”的假天象,深得皇帝宠信,刘焯得不到支持,于大业四年(608)抱憾而终。大业六年,张胄玄修改了自己历法中的许多数据,颁布于世,为用破章法,在410年中设置151个闰月,定岁差为83年冬至点西行一度,考虑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和月球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其行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也十分精确,例如所定金星的数值是583.922日,与今采用值相同,并将原定冬至点起虚五度改为起虚七度,使《大业历》成为隋代一部比较好的历法。
事实上,没有得到颁行的刘焯的《皇极历》,是隋代出现的最好的一部历法。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是隋初著名学者和杰出的天文学家,著有论述历家同异的《稽极》10卷,《历书》10卷和《五经述议》等。他所创制的《皇极历》将张子信发现的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引入历法,并提出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采用定气法的计算问题。《皇极历》计算定朔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同时考虑日、月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定朔法。《皇极历》采用的天文数据也相当精确,如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454日,朔望月长度29.530596日,采用破章法,在676年中设置249个闰月。又如定岁差率约76.5年相差一度,与今采用值接近。行星会合周期也很准确,如水星采用值115.878日与今值相同。由于皇极历成就突出,《隋书》打破只收颁行过的历法的框框,破例将该历收入《隋书》的《律历志》中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