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古代天文著作

请列出古代天文著作名?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30 01:06:12
《步天歌》是中国古代天文科普的经典名著,相传隋丹元子作,现一般认为是唐代王希明著。《步天歌》采用诗歌形式,引导人们漫步天际,观测星象。它系统表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三垣体系的星象内容,全面地总结了诸如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星说及西晋陈卓定全天星数等天文学成就,辞义生动,历代相传作为观天认星指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有巨大贡献。
中国古天文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迷信占星学说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古天文学发展亦如此。而《步天歌》是当时仅见的一部不带迷信占星色彩的纯粹科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学习天文学的必读书,得到历代重视,形成多种版本,广泛流传至今。
据作者考证,南宋时期,民间有多种该书的抄本流传。《通志》、《玉海》、《灵台秘苑》、《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中西经星同异考》中见到的《步天歌》缉本,虽源自一家,但互有异同,且均非唐代本原貌。
朝鲜奎章阁藏本,可能反映了《步天歌》原始面貌;清初抄本《步天歌及星图》,经作者与多种本子校勘,发现该抄本原底本不晚于宋;当是两部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始面貌的本子。
《步天歌》是一部凡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者无人不知的重要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列专条介绍。但这部书目前尚没有单行本面世,亦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步天歌研究》是现代第一部单行本式的研究专著。
《步天歌研究》结合校评与论述,全面阐述了《步天歌》的科学价值,探讨了它的时代、作者与版本源流,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并经多位专家学者审阅,都认为取材广泛、研究仔细、确有创见,认为本书填补了中国古天文文献研究的一项空白。
全书正文包括上编“《步天歌》校评”和下编“《步天歌》简论”两个部分。
上编“《步天歌》校评”系取朝鲜木活字印本《天文类抄》与清陶斋藏抄本作底本,以其他十多个版本作为参校本进行校评。其内容依二十八宿及三垣秩序,列有三十四章。
下编“《步天歌》简论”主要内容有:
第一,中国古天文学传统与《丹元子步天歌》。讨论《步天歌》的学术渊源、基础、依据与背景,探讨其成书时代与作者等问题。
第二,关于各种《步天歌》本子的流传,异同,科学价值。
第三,从确立二十八宿三垣体制与优秀的科普教科书这两点入手,着重阐述了《步天歌》的科学价值。
本书书前录有古天文星象图及《步天歌》古本书影各数种。书后还附有明、清两种认星歌,已成为中国古代认星歌的第一全辑本;附有《中西星名对照表》;附有《步天歌》星名索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不仅可供历史、文物、考古、天文学、科研、教学、图书馆等部门收藏使用,还可供有中等学历以上的中国古天文学爱好者阅读研究。本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新著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5 14:49:32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量出现.如:"古历五星之推,无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
行."(《汉书 天文志》)春秋时期,沿黄,赤道带将临
近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
齐备.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
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
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
注》)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
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
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
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
时,所以为众验."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
叫做"视":"视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淮南
子 齐俗》)在战国和汉代著作中常见八方风名,而由
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和四个卦名组成的二十四个方
向在汉代已经出现,《乙巳占》中的占风图,亦列有二
十四个风向.对于风速的观测,认为风力大,"其来
远",风力小,"其发近",并根据树木受风的影响而带
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把风力分为八级:动叶,鸣条,
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和飞沙石,拔下树
及根.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
《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观测
冬至或夏至天气的湿度情况.并用阴阳二气的理论
对其进行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
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
子 天文训》)此即所谓"悬炭识雨".
上述天文气象方面的成就被吸收人中医学中,
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基础和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的
天人相应论框架中,五星变动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
的因素之一.五星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系
统.五星变动,各从其化,通过对四时气候的影响而
对人体发生作用.天人相应论还根据二十八宿观测
太阳行度,并以此来记数人体卫气运行周分与太阳
行度的相应规律:"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
二十八星……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
二舍 …旧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
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灵枢 卫气
行》)
在宇宙生成论上,"《黄帝内经))选择了宣夜说作
为自己的宇宙理论",[2s〕在《素问 天元纪大论》和《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都有着与此相似的,精彩的论述.
宣夜说中的气是日月众星存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被天人相应论所接受,将万物与自然统一
于气,为阐明天人相应论的内在机理确立了大前提.
天人相应论中气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
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采用
了((尚书 洪范》的五行思想,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将
其分为五类,即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分属于五
行系统.对于五气性质的阐述与《尚书大传》也基本
相同.

1.2历法的成就
我国历法最早可能始于夏商,《夏小正》中即有
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周代的历法在商代的基
础上又有发展.当时已经发明了用圭表测影的方
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
西汉末年刘散在采用太初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三统历,收在《汉书 律历志》中,流传至今."太初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
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历还第一次提出了135个朔
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
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 "[3]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
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
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
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
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
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
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
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
《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
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
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
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
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
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
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
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
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
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
区的地理特色.
《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
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
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
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
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
实际的.
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
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
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
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
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
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
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
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
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
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
《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
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
《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
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
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
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
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
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
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
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
《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
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
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
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
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
活动等).
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
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
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
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
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
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
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
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
《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
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
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
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夏小正》和《吕氏春秋》的这
种思想和认识方法也为古代医家所采用.他们将动
植物的生息规律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参照.在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中就有五畜,五谷,五
虫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人五行系统中,与季节气候变
化,人体脏腑功能,情志活动等相参互应,成为天人
相应论的内容之一.这一宇宙框架与《吕氏春秋》的
宇宙模式极其相似,只是《内经》的偏重于人体,而
《吕氏春秋》的偏重于人事罢了.[41
上述是秦汉以前中国自然科学中有关天文气
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天人
相应论的有关内容,更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据,才使其
至今仍保持着真理性.可以说中医学天人相应论是
生产实践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共同产物,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之精华所在,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
义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充分说明了其科学性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5 02:14:15
古代天文著作-《灵宪》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杨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杨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5 17:01:25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书里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l2l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这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星、土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发现了它们的出没规律。相传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800个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5 10:17:14
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中国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汉武帝元封年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他与他人合作创制新历法,优于其他历法,被汉武帝采用,称《太初历》,共施行1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 《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

  张衡(公元78—139年),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张衡在太史令任内,积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系统观测天体运行,著《灵宪》等书,创制浑天仪,且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古代杰出的八大科学家一。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年,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

  石申,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甘石星经》在宋代失传,今天只能从唐代《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片断摘录。它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早二百年,《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张遂(一行)(683年-727年),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主持编制《大衍历》,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贡献。 纠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对人们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




  祖冲之,商朝天文学家祖冲之除了研究数学外,祖冲之还非常注重天文学的研究。他发现前代的历法不够精确,采用历法推算出来的天象有时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祖冲之博览古历,在吸取前代历法精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观测天象的结果,于33岁时创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还采用了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精密的新闰周。这些做法,都是对前代历法的重大改革。他在《大明历》中所采用的一个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天数只相差50多秒;采用的一个交点月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1秒;在制历过程中,他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正午时日影长度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为后世长期采用。




  沈括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不仅精通地理,而且对天文、数学、医学、农业等学科也颇有研究。30多岁时,他在参中编校昭文馆书籍的工作中,开始学习和研究天文学。他注重实际观测,通过学习和实践,他认识到岁差现象引起天象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他解释月亮是因为受太阳光照射发光而产生圆缺变化;他科学而生动地描述了常州陨石的坠落过程,并准确地判断出其成分是铁;他还注意到行星的视运动有往复现象。

  后来,沈括在主管司天监工作期间,致力于整顿机构,强调实际观测,添置了新的天文仪器。在制造新浑仪时,他对传统的浑仪结构进行改进,简化浑仪的方向。为了测定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沈括亲自参加观测,每天上半夜、午夜和下半夜各观测一次,连续坚持了三个月,画了二百多张图,断定出北极星离北天极“三度有余”。




  徐光启(1562—1633)是我国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崇祯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重新编历。徐光启力主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同时,参用西历,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请了三位传教士参与此工作,编译成了《崇祯历书》。这本系统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括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等。在编历中,他还注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介绍和西方观测仪器的引进等工作。他所主持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善兰(1811—1882年),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要》一书,名为《谈天》,于1859年出版。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李善兰在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明日心体系和行星运动中的椭圆定律等是客观存在,他还批判了前人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攻击。他对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等的解算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的概念来求解开普勒方程。他的著译甚多,他曾将自己主要的天文、算学著作汇编成《则古昔斋算学》一书。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