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陈道汉紫金山天文台

请问陈道汉与紫金山天文台的关系?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8 15:03:41
陈道汉 男,1937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专业特长与业绩:行星物理和彗星物理并涉及与地学界交叉的学科比较行星学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天文学报、中国科学、Earth、Moon and Planets、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等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近卅篇,大部分论文被国外刊物引用。1986年任中科院哈雷彗星国外观测队领队。曾连续两届任国际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委员会专业委员并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行星大气专业委员。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等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次,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一次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23 13:43:37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陈道汉研究员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有关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系的意义、历史、方法技术以及国际上现有的搜寻计划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本世纪内地球人类将发现太阳系外的理智生物(即常说的外星人)并与之联络,地球人类将有希望获知比我们地球人类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制度。而要实现这一切,首先得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系—那些外星人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的发现是当代天文学最时髦的,也将是21世纪成果最丰富的研究领域之一。从1992年第一个确认了脉冲星PSR 1257+12的行星系统以来,迄今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已超过100。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发现与地外生命的搜寻密不可分。新的发现也向传统天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一课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展,迄今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目已超过100,它已经成为目前天文学的重大前沿课题。

最明显的方法是将望远镜对准恒星而后在附近寻找行星的像。不幸的是行星总比恒星暗很多很多,而且两者间的角距离又是如此的小,因此至少十年内此法无法奏效。现在则主要依靠间接法,一种测量由于行星的存在所造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探测技术。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都已投入了本课题观测。其中包括位于智利Cerro Paranal的甚大望远镜(VLT),哈勃空间望远镜,10米的Keck Ⅰ号等。甚至拟议中有建造口径达100米和50米的望远镜来从事这项探索。美国的Kepler、欧洲空间局的爱丁顿(Eddington)和达尔文(DARWIN)以及法澳两国合作的COROT等著名搜寻计划也纷纷出笼,并将于不久的将来启动。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在强相互作用物质与天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詹文龙研究员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介绍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及其在强相互作用物质与天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首先对该学科领域进行了简要描述。超高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揭示在极端高能量密度条件下的强相互作用物质性质及强相互作用基本规律,包括在高核物质密度下的强子性质、高强子密度下从强子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约束退化相变、高强子密度的核状态方程、量子色动力学和手征性对称性的破缺及重建等;这些强相互作用物质和过程也存在宇宙大爆炸过程及中子星等天体中。这是当今原子核物理研究的最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作者回顾了目前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新的实验设施和条件进一步完善后预期可能取得的成果。迄今为止,相对论重离子研究的实验能量从1AGeV到100AGeV,得到了一批有意义的实验结果,虽然还没发现明显的相变点,但观测到的一些符合QGP的奇异现象。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SPS关机之前,从十年实验结果观测到的压缩效应足于在发生相变的区域所达到能量密度。这个现象有待于在RHIC上的实验进一步验证;2007年当LHC建成后,将能提供5-6倍临界温度的实验条件进一步证明QGP的存在;2012年SIS200建成后,将从高强子密度方向验证QGP的存在。

纳米电子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鸿钧研究员等人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对纳米电子学的研究现状和目前主要进展进行了描述,并展望了未来纳米电子器件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文章指出,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微电子学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它的功能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强大,给人类的信息发展带来更大的变革,产生更加深远的发展。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纳米量子结构。由于纳米量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他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的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现代微电子学的基础是以硅为基本材料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其中最根本的概念是p-n结和集成。在纳米电子学的研究中,人们几年来的工作基本在围绕这两点展开,主要是纳电子功能单元的探索,如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量子点以及器件构造与集成。

文章对中国如何应对纳米电子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建议,指出我国应加强在碳纳米材料以外的新型功能纳电子材料的研究。作者认为,我国在纳米电子器件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其重要原因是微纳米加工技术条件的限制,它制约了对纳电子器件性质的研究。为了在未来的纳米电子学时代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寻求有特色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手段,解决纳电子学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1)纳米电子器件基本核心单元的材料、器件构造与特性;(2)纳米功能单元的连接与组装,特别是对自组装的研究;(3)纳米电路的集成与理论研究。同时注重碳纳米材料以外的功能纳米体系的研究,寻求新的突破口,抓住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强力攻关,做出有特色的工作,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潜在应用前景的成果。

纳米材料制备的突破和展望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邹炳锁研究员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对纳米材料制备的研究现状和目前主要进展进行了描述,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他在文章中写道:

纳米技术的基础是在原子和/或分子水平上的纳米结构的控制、性质和应用,它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理论,但体现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纳米材料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物理的、化学的、甚至是生物学的过程,而且产生时它们的结构、成分、形态、边界等的变化,导致其性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生或制备过程。

纳米材料的制备主要分为两种途径,Top-down(自上而下)和bottom-up(自下而上),前者是采用从大块晶体通过刻蚀、腐蚀或研磨的方式获得纳米材料,例如多孔硅发光材料就是从硅片的腐蚀而来,使基于微电子学硅材料迈向光电子学乃至光子学技术的路途变得现实可行。而后者是从原子或分子出发来控制、组装、反应生成各种纳米材料或纳米结构。无论哪种途径,用途、成本、规模化、产物存在状态、均匀性、简洁易行与否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而形成的纳米材料制备热点方向主要是集中于光电子学材料、自旋电子学、生物学检测和疾病诊断的相关器件方面。针对各种各样的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成分、方法变化多端的纳米化学技术充分显示了它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纳米制备领域的绝对热点。

我国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研究机构的许多研究小组在相应纳米结构制备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例如溶剂热合成、模板控制合成、有机分子自组织、半导体团簇自组织、水热合成、纳米线(管)及其阵列的CVD合成等等许多方面,所得到的材料水准也与近期国外的成果相近。 但相对地我国国内的研究组在纳米结构的物性检测水平还有待提高,因而限制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更高层次的杂志上。

文章最后总结指出,纳米材料作为纳米科技应用的基础,现在尤其是在制备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当前研究的特点是制备方法的多元化结合运用、所得材料功能化、集成化、规模化, 尽管这些方法与传统的微电子学制造方法还有距离,但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一天,我们的家用电器的电路、功能原器件都变成可以用化学或物理手段的方法由bottom-up方法制成, 而其物性功能决定于其量子本色,不再仅仅表现在电子学方面、磁性、光学性质的运用尤其是它们的交叉运用(如自旋电子学),已经不太遥远。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加强纳米微观物性检测技术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同时具有电导和磁性的分子晶体¾奇特的多功能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斌副研究员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对同时具有电导和磁性的分子晶体分类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了这项研究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美好前景。分子晶体是一类由范德华力结合形成的晶体,如冰糖等典型的有机晶体。与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相比,通常见到的分子晶体的导电性都很差(绝缘体)。1911年有人提出了合成金属性有机晶体的大胆设想,向当时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到1973年这个设想变成现实¾制备得到了室温电导率为102S·cm-1的有机导体,并于1979年在对这类晶体施以静压后得到了有机超导体。到现在为止人们已经得到了一百多种有机超导体,并在无机陶瓷相超导出现之前具有最高化合物超导温度(除金属和合金)。寻求更高温乃至室温的超导体仍是无机、有机超导界共同追求的目标。现在人们提出了铁磁性超导体的设想,虽然现有的超导理论认为铁磁性和超导性是相冲突的,但科学家对电磁双功能分子材料的研究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接近这个目标,其中一项重大进展就是铁磁性有机导体的制得,这类研究是传统有机导体研究的一个延伸。

电磁双功能分子晶体材料依其中电磁相互关系可分为电磁独立和电磁相关(电磁偶合)两大类,依其组成可分为双(多)组份和单组份分子两大类。不论在单组份还是双(多)组份体系,都要求在晶体中分子成柱堆积,分子柱内p电子要有最大重叠以形成导带,以使材料呈金属性。从电磁独立的电磁双功能材料出发,有望制备得到铁磁性的超导体;从电磁偶合体系的电磁双功能材料出发,可以得到反铁磁性的超导体,实现电磁功能的调控,同时其表现出的丰富的物理现象引起了物理学家极大的关注,有望推动人们对电磁本质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由于各组份的大小都在纳米的尺度,电磁双功能分子晶体是纳米尺度分子有序组装的一个成功范例;由于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实现材料电、磁性的调控,从理论上带动人们从更深的一个层次认识电、磁现象的本质,从应用上可用来制备分子电子器件,已成为分子电子学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研究结合了当前分子导体、分子磁体研究的精华,覆盖了化学、物理、结晶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自1986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已有很好的基础,若能组织起合适的研究队伍、配备以充足的研究经费,完全可以在电磁双功能分子晶体材料中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

成体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系分化潜能的克隆形成性细胞,近年来,人类囊胚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建株成功、包括骨髓在内的成体干细胞横向分化现象的发现,预示着干细胞研究在新世纪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益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专文介绍了关于成体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陈竺院士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为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他谈到,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及可塑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成体组织直接获得多能干细胞,将获取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诱导转化为新的干细胞类型,再植入机体新的部位修复病损组织,或者先植入机体病损部位,通过调控体内的机制诱导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成特异性病损组织气管的细胞达到治疗目前目的。文章的第二部分内容为骨髓来源干细胞:疾病治疗的新策略。陈院士指出,骨髓干细胞是人们迄今研究最多、认识最深刻的干细胞类型。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利用骨髓干细胞可塑性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1)骨髓干细胞-心脏/心肌。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首先在心血管疾病中取得突破。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无疑已经成为成体干细胞治疗缺血和退行性疾病的革命性的突破。(2)骨髓干细胞-血管再生。造血细胞和血管在胚胎发育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造血和内皮干细胞的细胞表型和基因表等生物学特性也具有许多相同点。研究证明通过骨髓移植,成体骨髓细胞可以在受者体内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包括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3)骨髓干细胞治疗其他疾病。骨髓干细胞移植转变成为肝脏细胞已在小鼠试验模型和临床骨髓移植病人上得到证实,这些骨髓来源的新生肝脏细胞具有完整的肝脏细胞功能,如分泌清蛋白,并可能改善宿主肝脏功能。骨髓细胞植入受损肌肉组织可转化成表达肌肉细胞特异基因的细胞。此外,骨髓干细胞的移植对尼曼-匹克病、帕金森病等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骨髓干细胞可转变为胰岛细胞并分泌胰岛素,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随着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日趋成熟,骨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采集和纯化方法成熟的特点,将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陈院士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及可塑性已经得到了公认,虽然对于这一特殊的生物学现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或还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应用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重要生物学潜能来治疗各种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可能。我国也十分重视干细胞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糖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和展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本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共同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根据糖尿病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个类型。其中特殊类型是病因基本明确的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极少部分;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往往在分娩后缓解;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90%,是目前迅速增长的糖尿病人群,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流行病,其流行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造成糖尿病患病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所导致的超重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两年来,在糖尿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主要取得了如下进展: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糖尿病是一种在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作用下由多个基因分别或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遗传病。2)脂肪细胞功能紊乱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3)糖尿病及其所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与以C-反应蛋白增高所代表的低水平和持续的炎症状态有关。4)糖尿病的发生可以被延缓或预防。多个大型的临床实验研究显示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减轻体重的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可以使糖尿病发生得以延缓或预防。5)并发症的预防。多个近期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还显示,新型的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降压和降压之外的机制明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6)胰岛移植。胰岛移植在今后的一些年很可能会和目前的肾移植和肝移植一样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中。7)药物开发。新的降糖药物的药理作用更注重从更广泛的范围控制糖尿病的糖脂代谢紊乱和逆转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作者最后建议:为赶超国际水平,应该加强我国加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理的研究,鼓励长期、深入和以科学假设为驱动力的的基础研究。

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

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的史建魁研究员和刘振兴院士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

第一,探索火星上的生命存在。这是目前人类探测火星的重要课题之一。探测表明,火星目前的环境不适合生命的存在。因为火星表面没有水,气候极为恶劣,火星大气的密度不足以使得火星表面有合适的温度和温差,其成分也不适合生命的存在。但根据观测结果表明火星上有干枯的河川,有水曾流过的痕迹。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过生命。

第二,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过程。火星表面水的消失可能是生命消失的主要原因。关于火星表面水的消失过程的理论机制问题,科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火星表面的水依沉积岩的形式存在于火星的地表以下。另一种认为水是通过蒸发和电离,变成带电粒子沿着火星的磁力线逃逸出了火星的大气。第一种观点的研究,需要对火星的地质进行进一步的探测,从而研究火星的地质成分以及火星上岩石的形成机制。第二种观点的研究需要对火星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探测。通过探测火星岩石中的剩余磁场,从而研究火星上组成水的离子成分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强度磁场的控制之下进行逃逸的过程。

第三,研究火星本底磁场的长期演变。这对于研究地球磁场的长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火星远古时期同地球一样,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火星之所以具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其本底磁场的演化。火星本地磁场的演化,对于火星的磁层和电离层中离子的动力学和逃逸过程起着控制性的作用。

第四,研究火星的大气和气候的演化过程。这也是探测火星的主要目标之一。远古气候和大气的状况以及火星大气和气候长期演变的原因,也对于研究火星上生命存在与消失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火星大气的直接探测是研究火星现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火星上岩石的取样研究可以揭示火星过去气候和大气的资料,测量火星大气层(从火星表面到海拔近10公里)的温度剖面。

第五,掌握火星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对火星的表面进行直接照相来研究火星的地貌。研究结果表明,火星表面分布着大峡谷和高山,高差约为12-14公里,有水流过的痕迹。初步探测资料分析表明,火星表面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土壤。火星岩石元素成分中,氧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硅,然后依次为铁、镁、钙和硫。但这是否具有火星的全球代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测来回答。探测火星的岩石成分,除了对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过程、火星本底磁场的长期变化以及火星大气和气候的长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对于研究火星的形成过程、火星地质的长期演变过程,火星表面成分的长期演化过程,岩石和空气的相互作用,岩石和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火星地貌的长期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由于外来物种已经对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影响,外来物种入侵成为各国政府、相关国际组织、科学家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张润志研究员和生物局康乐研究员在这篇名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文章中首先阐述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与趋势。在世界各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形势都不容乐观。为了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与危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在管理与科技方面的最佳途径。

作者接着阐述了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科学难题。一是,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避免。可以预见,世界上在气候相似区域的物种组成正朝着越来越相似的方向发展,我们称之为“生物区系趋同律”。另外,生物本身有机会经常处于原本分布区以外的区域,也促使了生物发生“即时演变”,这些演变可能对生物的自然进化历史造成重要影响。二是,外来物种的鉴定已经成为一大科学难题。鉴定外来物种的需要,对生物分类学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加强传统分类、开辟分子分类和特异性检验鉴定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三是,外来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作为一种概念,现在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学科的程度,缺乏理论支持。四是,对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种也要进行科学评价。从长远环境利益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慎对待外来物种的引入、释放、管理,并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警、预防、控制,才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

作者最后指出了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策略。一是超前预警;二是限制进入。检疫、检查是限制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三是根除与封锁,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和早期根除是治理外来入侵物种的最重要环节;四是合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