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香港气象台天文台

请问香港气象台和天文台是在一起吗?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6 02:19:27
香港天文台,其實應該叫氣象及天文台
一來佢固然是氣象台
但另一方面佢亦係香港官方天文科學機構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4 11:42:26
是的,是在一起的
香港天文台为纪念成立一百二十五周年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大堂举办的「香港天文台 - 风雨人间125年」展览在七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展出。

展览透过文字、图片、早期的手绘天气图、以至旧日使用的仪器和风球信号等,让市民回顾天文台的演化历程和本港曾经历的自然灾害。其中珍贵的展品包括近一百年前的天气图、二次大战时在集中营期间的天气记录、最早期的研究中国南海气候的重要文献、五十年代使用的地震仪、香港天文台与北京气象中心于七十年代签订建立专用气象通信线路的会议纪录等等
香港天文台(简称天文台;英语:Hong Kong Observatory,简称HKO)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经济发展及劳工局)辖下的部门,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专责香港的气象观测、地震、授时、天文及辐射监测等工作,并向香港公众发出相关的警告。现任天文台台长为林超英。

香港天文台总部设于九龙弥敦道134A号,建于1883年,建筑物本身已被列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每年3月都以举辨开放日来庆祝该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天文台道亦因香港天文台的建造而得名。

香港天文台原隶属经济发展及劳工局,2007年7月1日决策局重组后划入新成立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香港天文台
提供气候、辐射、授时、地震、海洋和天文和公众防灾意识服务
恩是在一起的。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8 23:24:40
是的,是在一起的
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英国皇家学会于1879年提出。皇家学会认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气象,尤其是台风的理想地点”。事实上,随着当时香港人口逐渐增加,台风造成的破坏已广受社会所关注。香港政府亦对皇家学会的建议表示欢迎。经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后,皇家学会的建议最终在1882年获接纳。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创立。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这些饶有价值的服务备受重视,且于1912年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赐「皇家天文台」的称号。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部门复称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下表就天文台的发展历程作一大事纪要:


建筑物

历任台长

职员合照


年份 事项
1883 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 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
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

1885 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 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
1908 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
1915 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21 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
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 天气预测在香港电台广播。

1937 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8 加入国际气象组织﹝IMO﹞,即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
1949 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 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 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极轨卫星的自动图像传送信号﹝APT﹞。
1967 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975 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
香港─东京﹝1969﹞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低分辨率卫星图像。
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79 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
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

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高分辨率卫星图像。

天文台在九龙市区和启德国际机场跑道安装五个测风站,试验探测机场的风切变。


1980 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3 提供三天天气预报服务。

1984 首两个用作提供公众天气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于天文台总部及沙田建立,而另一个用作提供航空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亦于赤角投入运作。

天文台实时雨量数据收集系统开始运行。

1985 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

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

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 设立环境辐射监测计划。

天文台科学主任开始主持电视天气节目。

1988 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1990 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 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 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 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 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

成立「天文台之友」,加强市民和天文台的沟通及提高市民对天气服务的认识。

1997 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 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

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

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

1999 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

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

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 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资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

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

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

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 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此外,天文台亦推出网站的「无线应用系统规约」(WAP)版本,供流动电话客户使用。

天文台装置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以接收由极地轨道卫星发放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

香港首个气象浮标开始运作。

天文台位于长洲的最后一个信号站关闭,标志着利用悬挂风球传递风暴信息的时代的终结。

2002 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

天文台在赤角装置了世界上首台用于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

天文台获颁授ISO9001:2000认证,以认可天文台所提供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质素。天文台是亚太区第一批获得ISO认证的航空气象服务单位之一。

2003 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天文台更新了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的计算机。新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多的实时天气资料,运行更先进的演算法,以改良预报产品。

天文台网站向应香港政府信息政策,采用了「统一的外观与风格」设计为网站更新外观。

提供「可扩充标示语言」天气资料的服务。

推出七天天气预报服务。

2004 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推出「个人数码助理」网站。

开始向国际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数据,参与订定协调世界时。

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办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协会(亚洲)第十三次届会。

成为亚洲第一个气象部门接收和向全世界发送从商业航机上自动传来的天气报告。

首次为香港奥运滑浪风帆代表队提供了比赛场地天气预报服务及技术支持。

2005 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天文台发表香港未来百年雨量评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参与建立印度洋海啸警报系统及协助巴基斯坦大地震灾后撤消。

天文台开发的世界上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在香港国际机场正式业务运作,为升降的航机提供风切变警报服务。

香港天文台受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委托开发和管理的两个网站,即「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开始业务运作,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天文台开始接收中国的风云-2号系列与日本的「多功能输送卫星」发放的地球同步卫星图像。

2006 天文台推出紫外线指数预测服务,方便市民考虑适当的防晒措施。

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装置了第二台激光雷达系统,以加强风切变预警服务。

2006年5月香港天文台参与了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成立四十多年来首次举行的泛太平洋海啸演习。

天文台为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研发的两套实时「暑热压力测量系统」,已在2006年6月分别安装于沙田香港体育学院及上水双鱼河骑术训练学校。

2006年12月26日吕宋海峡发生猛烈地震并引发小型海啸,香港天文台发出了有史以来首个海啸报告。

天文台为世界气象组织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网站转用worldweather.wmo.int 及 severe.worldweather.wmo.int 的新域名以彰显其国际地位。

在2006年年底,天文台成功引进一套「全球─区域」气候模式作气候预测研究之用。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10 22:40:55
香港天文台(简称天文台;英语:Hong Kong Observatory,简称HKO)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经济发展及劳工局)辖下的部门,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专责香港的气象观测、地震、授时、天文及辐射监测等工作,并向香港公众发出相关的警告。现任天文台台长为林超英。

香港天文台总部设于九龙弥敦道134A号,建于1883年,建筑物本身已被列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每年3月都以举辨开放日来庆祝该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天文台道亦因香港天文台的建造而得名。

香港天文台原隶属经济发展及劳工局,2007年7月1日决策局重组后划入新成立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5.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3 15:50:03
香港天文台
提供气候、辐射、授时、地震、海洋和天文和公众防灾意识服务
恩是在一起的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