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88户外光学
 
  ||  夜视仪  ||  专业夜视仪  ||  红外热像仪  ||  激光测距仪  ||  双筒望远镜  ||  数码望远镜  ||  单筒观察镜  ||  天文望远镜  || 
所在位置:首页 > 天文望远镜 知识 > 中国天文学发展

请介绍一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

1.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8 09:58:22
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1.远古时期(-404 BC):
a.尚书尧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定季节的 描述。
b.大载礼记夏小正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按月记载中星、斗柄指向、气候的变化。夏小正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
c.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并有日、月蚀 ,新星 、恒星(甲骨文有「鸟星」、「大岁」等名字)的记录。
d.哈雷慧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鲁 文公十四年(613 BC)。由秦始皇七年(214 BC)到公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一次不漏,惜并无人发现它是同一颗彗星。

2.
战国时期举凡历法、天象记录、天文仪器制造、宇宙理论皆已相当完备。
a.阴阳合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朔望月)之间的周期为十九年(加七个闰月)。

3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
b.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c.研究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有日、月蚀,新星爆炸的观测记录。

4.秦汉时期(246 BC - 219 AD):
a.汉太初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
b. 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已记载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里。
c.已制造了测角仪器—浑仪(落下闳)。
d.汉张衡—浑天说(见于浑天仪图注)。
e.已有太阳黑子,极光的记录。
f.最早的天文著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汉周髀算经。

5. 魏晋南北朝(220 - 477 AD):
a.虞喜发现岁差。
b.祖冲之将岁差的影响引进大明历中。
c.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导至二十四节气的 安排由均匀发展到不均匀。
d.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陈卓的星图为基础。

6.唐代(618 - 904 AD):
张遂(一行和尚)制造天文观测仪器,发动全国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重测二十八宿及其它许多恒星的位置,据之以编制大衍历。此次工作可视为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一次全面检阅,并留下载于新、旧唐书里的大衍历议 与大衍历术等两份重要天文学数据。

7.宋代(960 - 1279 AD):
a.多次制造大型仪器—浑仪、浑象、水运仪象(浑仪、浑象、定时器之总成)。
b.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超新星的记录。
c.苏州石刻天文图—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图之一。
注:浑仪—天文观测仪器。浑象(浑天仪)—天象仿真仪器。

8.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简化复杂的观测浑器而制成简仪,另设计建造仰仪、玲珑仪、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观测仪器。进行第二次 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检校。于实测的基础上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古历 的最高成就。

9.明清两代(1368 - 1911 AD):
整理旧说,制作新式天文仪器,翻译介绍近代天文知识。

10.民国以后(1911 - ):
台湾: 近期的主要活动有:国家天文台(二米口 径)寻址阶段(鹿林前山?),参与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数组计划,成立连续观测太阳震波的日震观测网(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陆:于小行星、彗星的发现观测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口径2.16公尺之光学望远镜启用。

2.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21 13:16:09
中国古代天文学跟中国古代宗教有关。
中国古代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天”主宰的。上天拥有绝对的权威。上天管理的世界称为“天下”。
皇帝也称“天子”,是“天”的儿子。这是皇子给自己找的权利来源。皇帝是上天来委派管理世界人民的。
因此,皇帝必须向上天负责,因此,皇帝的重要政治活动之一就是“祭天”。也就是向上天汇报工作成就以及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或错误。
但上天如何来回应天子的工作报告呢。那就是用各种非常的天文或气象事件来提示天子。例如超新星、彗星、日食月食等,都是天子对皇帝工作好坏的评价,天子必须做自我检讨等,改正错误等。
因此天文学在古代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天子信奉上天,不能说是“迷信”,而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信仰。
由天子信奉上天而产生的天文学,则是由宗教产生科学的一个表现。

3.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7-09 11:48:0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天文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大约公元前40世纪,我国天文学家就已经观测到太阳黑子。公元1054年7月4日(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己丑)我国宋代天文学家成功地观测到一颗超新星。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SN1054超新星。该结果对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天文学研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传统,曾经书写了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
1.历法的编篹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参见中央气象局之天文百问(历法篇)
在中国古代社会,颁历法为皇权的象征之一,故改朝 换代,也往往要改年号、改历法。自秦汉以降,约有 一百多种历法。
古人相信天象为国家命运、气势的指针,故重视太阳、月亮的运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 、土)的出没,各节气长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及各种天文异象的记录、判读与解析,是以中国古历法为天文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认为国家兴衰与皇权持有人的运势,皆可由天文异象中预测、解读出来,故天文知识常被视为「国家机密」,严加保密,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化与发展。
2.以代数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与西方的几何方法不同。
3.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为宇宙(或称天地)的启源,又认为天地都在一层球壳上运行。
4.以自己意识形态观念给星空分区和恒星命名如:
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 岁星(木星),镇星(土星)。
注:土星绕日的周期为29年,故称为年镇一宿的镇星略为牵强。
5.我国古采用365高漫P天分划,西方通用360骨P天 制。
6.我国古天文仪均以赤道坐标系统标定恒星位置,西 方采黄道系统。
7.我国古代全天恒星总数以陈卓的283官1464星为准,分属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天区。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为定数。
8.古历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
9.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
10.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实际,勤于观测详细记录,对异常天象的出现尤其重视。中国的古代天象记录是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最有系统的。

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1.远古时期(-404 BC):
a.尚书尧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定季节的 描述。
b.大载礼记夏小正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按月记载中星、斗柄指向、气候的变化。夏小正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
c.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并有日、月蚀 ,新星 、恒星(甲骨文有「鸟星」、「大岁」等名字)的记录。
d.哈雷慧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鲁 文公十四年(613 BC)。由秦始皇七年(214 BC)到公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一次不漏,惜并无人发现它是同一颗彗星。

2.
战国时期举凡历法、天象记录、天文仪器制造、宇宙理论皆已相当完备。
a.阴阳合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朔望月)之间的周期为十九年(加七个闰月)。
b.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c.研究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有日、月蚀,新星爆炸的观测记录。

3.秦汉时期(246 BC - 219 AD):
a.汉太初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
b. 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已记载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里。
c.已制造了测角仪器—浑仪(落下闳)。
d.汉张衡—浑天说(见于浑天仪图注)。
e.已有太阳黑子,极光的记录。
f.最早的天文著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汉周髀算经。

4. 魏晋南北朝(220 - 477 AD):
a.虞喜发现岁差。
b.祖冲之将岁差的影响引进大明历中。
c.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导至二十四节气的 安排由均匀发展到不均匀。
d.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陈卓的星图为基础。

5.唐代(618 - 904 AD):
张遂(一行和尚)制造天文观测仪器,发动全国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重测二十八宿及其它许多恒星的位置,据之以编制大衍历。此次工作可视为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一次全面检阅,并留下载于新、旧唐书里的大衍历议 与大衍历术等两份重要天文学数据。

6.宋代(960 - 1279 AD):
a.多次制造大型仪器—浑仪、浑象、水运仪象(浑仪、浑象、定时器之总成)。
b.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超新星的记录。
c.苏州石刻天文图—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图之一。
注:浑仪—天文观测仪器。浑象(浑天仪)—天象仿真仪器。

7.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简化复杂的观测浑器而制成简仪,另设计建造仰仪、玲珑仪、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观测仪器。进行第二次 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检校。于实测的基础上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古历 的最高成就。
8.明清两代(1368 - 1911 AD):
整理旧说,制作新式天文仪器,翻译介绍近代天文知识。

9.民国以后(1911 - ):
台湾: 近期的主要活动有:国家天文台(二米口 径)寻址阶段(鹿林前山?),参与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数组计划,成立连续观测太阳震波的日震观测网(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陆:于小行星、彗星的发现观测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口径2.16公尺之光学望 远镜启用。

中国之星座
  为了便于办认星星,进行天象的观测、记录与研究,中国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并以人世间的事物或职位的名称,来加以命名。这种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与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每一星官中的星数不等,少至一个,多则可达数十颗之多。

  三国时代吴国人陈卓,为我国古星象图的集大成与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与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图为底本,将星空分成283官,共有1465颗星。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官。

  星官的命名极富天人合一的色彩,举凡出将入相、市井、酒铺、九州岛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员、皆可成星官之名。

二十八宿:天上的宾馆,也就是太阳、月亮的宿舍。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黄道带一周,是我国古代对在赤道和黄道一带恒星的分群系统。 这二十八个星官,在漫无边际的空间中,就好像太阳、月亮的宿舍。二十八宿的距星大 多数是暗星,一等星只有一颗,而四等星以下达八颗 之多,「鬼宿一」为肉眼难辨的六等星(这是否与中 国人传统之「光厅暗房」相合?)。

二十八宿又分成四个大星区,用动物来命名叫做四象,就是: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在唐代一些铜镜的背面,形象逼真地铸造着四象图,说明二十八宿位置。
  有关二十八宿的说明:东汉王充论衡谈天:「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
  张衡:「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距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二十四节气
  在西洋的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以作为四季的中心。而我国农历里则把节气分得很细,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相邻两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陛C它们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很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的历法。由于节气实际反应太阳运行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故二十四节气为阳历的自然衍生的产物,与阴历无关。

  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所以以地球的观点,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运行15?骨珔楫渔伅"蛣M有别,因此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冬天的节气较密,而夏季的节气较疏。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完全按回归年的长度。

  为了调合回归年(阳历)与朔望月(阴历)之间的差异,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叫中气,单数的叫节气,而且规定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其余依此类推。另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

  朔望月一般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30?高渔伅△u,故经过数月后,按朔望月排出来的月份,就有一个轮不上任何中气,而这个月在农历里就定为「闰月」,由于它没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而称为闰某月,例如著名的1995年闰八月。此种置闰的方法,可以保持季节与月份相差不会太远。是以,每年的春节最早不会在阳历1月23 日之前,而最迟不会晚于阳历2月21 日,因为正月的中气「雨水」一般定在阳历2月20 日左右。(注:规矩上是不闰正月,过两次农历新年拿两次压岁钱,可能只有儿童会赞同。对必须把旧债还清,并发出压岁钱的成人来说,这可是恶梦中最糟的一种。)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其物候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这一天春天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将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们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明洁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很为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渐将随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即将饱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小暑:暑是炎热,此时还未到达最热。
.大暑: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
.立秋:秋天开始,植物快成熟了。
.处暑:处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气到此为止。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见霜。
.立冬:冬是终了,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开始降雪,但还不多。
.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长,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此时尚未冷到顶点。
.大寒:寒冷到顶点。
  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天。一年分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而「分」与「至」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
现代我国所使用的历法,皆依回归年制定,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后的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有兴趣记这些节气的人,可用下列的速记调(每节气取一个字) ,或许有帮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年二月开始算,最多相差一两天。

  

4. 回答人: 匿名 时间: 06-19 11:55:04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篇章,记载历代历法的资料,称为“历志”或“律历志”。中国古代的历法相当于印度的悉檀多(Si-ddhanta)或阿拉伯的积尺(Zij),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排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跟欧洲不同,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各国的古代天文学都是以历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另一方面,中国又跟印度和阿拉伯不同,后者长于行星位置的计算,而中国则长于日月运行的计算。
天象观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专门记载这类资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主要的观测仪器——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同希腊用的黄道式装置不同,中国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装置。记录观测数据的度数,在明末以前中国一直是分圆周为□度,而受巴比伦影响的各国则用360°。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元代的《授时历》为标志(见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最高峰。明代有二百年的停滞。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对天文学产生新的要求。正在这时,欧洲一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这一要求,采取学术传教的策略,把一些不破坏其宗教信条的欧洲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给中国。这样,中国天文学就开始同西方天文学融合。1859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英国J.F.赫歇耳的《谈天》,中国人得以窥见近代天文学的全貌。但由于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代化的天文台和观测手段,都不可能建立和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仪器设备、台站建设、干部培养等工作,才列入国家计划,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天文学会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讲座,以促进全国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成功举办多次大型学术年会、承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专题研讨论会、与日、德、法联合举办双边学术会议,在科普工作方面,还多次举办全国青少年天文知识竞赛。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最新知识>>>
.请问今天的天文现象是什么?
.90 1200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效果
.什么是天文时间?
.有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
.请问天文爱好者应该使用什么样
.请介绍天狼天文望远镜生产厂家
.请问天文台建在山上的原因?
.请问宁波哪里有天文望远镜专卖
.不能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的是
 
美国博士能Bushnell 天文望远镜788840 1300x100 天文地景两用 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8890(含运费)
美国Tasco SpaceStation 70x800 折射天文望远镜 49070800 红点寻星镜
IT88价:¥1980(含运费)
tasco天文望远镜 49114500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IT88价:¥3080(含运费)
美国tasco天文望远镜 40060675 60×675mm
IT88价:¥2280(含运费)


Beijing CCIT e-commerce Company
北京中视互联公司
IT88户外光学商城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数码大厦A座1111(地铁人民大学站)
010-5722.1003 18600872982

京公海网安备
110108000044号